• 機構改革遵循以人民為中心原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3-16





      前幾天,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成為朋友圈熱議的話題,人民日報客戶端、微博全網首推的機構改革圖示,全網瀏覽量早已突破兩億,加上其他涉及機構改革的內容,總瀏覽量恐怕是異常驚人的。
     
      這當然并不奇怪。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涉及黨政軍群,是一個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改革,深刻影響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改革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從頻繁的點擊閱讀中不難看出民眾對機構改革的熱切期盼——這便是改革的強大“民意”。
     
      在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現實與改革之間已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反饋機制。現實催生改革,而改革又努力解決現實痛點,兩者互相助力,推動改革不斷走向深入。這現實,既有客觀存在的問題、障礙,也有由此激發的強烈的民意。中共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自我革命的活力,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對現實民意有著及時、敏銳的回應。
     
      所以,在這次機構改革中,“以人民為中心”成為中央確定的改革四項原則之一。
     
      “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改革的動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所以,機構改革就是要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之奠定制度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改革的基礎上。一項改革要得到持續推進,必須得到人民群眾的正向反饋,上下合力,才能破解利益集團的阻礙。比如,這次涉及政府層面的改革,就明確了要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快政社分開,克服社會組織行政化傾向;實現政事分開,不再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等等。從機構改革入手,對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機關冗員、臉難看、事難辦等惡習,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人民群眾因改革而有了獲得感,改革就有了深厚的民意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改革的目的上。這涉及改革為了誰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人民立場是中共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中共有別于西方政黨的獨特精神氣質,這就決定了中國一切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幸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改革的最終目的。
     
      在這次機構改革中,高層反復提到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機構改革便是為長期執政奠定制度基礎。在新時代的趕考中,人民才是改革成敗的閱卷人。(獨孤九段)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關于機構改革,中辦主任丁薛祥的這篇署名文章說透了

      關于機構改革,中辦主任丁薛祥的這篇署名文章說透了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著眼新時代,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2018-03-12
    • 國務院機構改革后,辦事該找誰?一圖帶你看

      國務院機構改革后,辦事該找誰?一圖帶你看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已經公布,這次機構調整將給普通市民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如果遇到一些煩心事,該去找哪些新部門辦事?
      2018-03-15
    • 代表委員熱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更好服務人民 讓人民更加滿意

      代表委員熱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更好服務人民 讓人民更加滿意

      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批準了這個方案。代表委員認為,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范圍廣、力度大、觸及深,是一場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變革,大大彰顯了提高政府執行力、建設人民...
      2018-03-18
    • 海外輿論認為機構改革順應中國發展新趨勢

      海外輿論認為機構改革順應中國發展新趨勢

      連日來,海外輿論持續高度關注中國機構改革,普遍認為此次機構改革力度非常大,順應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和老百姓的要求,不僅反映出中國政府有決心、有能力繼續帶領中國人民持續向前發展,也向外界傳遞了穩定可靠的信號。
      2018-03-2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