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如何振興,聽聽來自鄉村的全國政協委員們怎么說。
抓住機遇做大做長產業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重點。”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直言。這位曾向習近平總書記“推銷”白酒和火腿的十九大代表,帶領一個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的貧困村,發展成為人均年收入1.86萬元的小康村。
“現在的巖博村已經有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村辦酒廠帶動了高粱種植,高粱種植帶動了養殖業,養殖帶動了香腸火腿等農產品加工業。”當了18年村黨支部書記的余留芬,堅持不懈發展村集體產業,倡導村民積極用土地和資金參與村企入股,成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改革生動典范。
如今迎來鄉村振興的新時代,余留芬信心滿滿:“我們要抓好機遇,繼續做大做強產業鏈,讓產業振興鄉村。”
利用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
“剛剛過去的2017年令人振奮,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我在現場聆聽了習總書記的報告。印象最深的,就是總書記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3月8日上午,人民大會堂發言席上,站上了一位穿著民族服裝的全國政協委員,他就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田表村黨支部書記羊風極。
1998年,剛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的羊風極就帶領著鄉村們種起了橡膠,請來專家手把手教授種膠、割膠。現在田表村有橡膠5100畝、18萬株,已經形成產業化種植。為了增加收入,2007年他又和鄉親們辦起了合作社。經過6年發展,合作社從最初的5名社員、2000只雞,發展到46家農戶擁有7000多只雞和108只羊的規模。村民從2013年起陸續蓋起新房,日子越過越好。
如今的田表村,從曾經單一的種植甘蔗,發展為家家戶戶田里有水稻、地里有橡膠、林里有土雞、院里有家豬,不僅產業結構豐富,人均年收入也達到近9000元。
“我們那里山青水秀,現在黨的政策好,我們得利用好豐富的生態資源。”羊風極告訴記者,回去后,他打算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和革命歷史文化,搞鄉村旅游,讓農民既增長見識又增加收入。
草原綠了,牧民才能富起來
在農業界別的小組會上,記者見到了63歲的廷·巴特爾,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原黨支部書記。40年前,他高中畢業插隊到薩如拉圖雅嘎查(注:嘎查是蒙古族的行政村),到后來當上隊長、書記,為改變牧區貧窮落后的面貌,一干就是一輩子。
2002年,面對草原退化、生態惡化的情形,廷·巴特爾帶頭將自家養的400多只羊全部賣掉,改養西門塔爾肉牛。這一做法不僅使草原得到休養,恢復了生態,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后來,他又積極帶領牧民發展傳統奶食品加工、風干牛肉加工、生態養魚、林沙產業等產業,增加牧民收入。嘎查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不足700元增加到2011年的超過1.2萬元。
“劃區輪牧”是他想出的辦法,把草場劃分為不同區域,按季節讓每一塊草地都能休養生息。這樣做產草量逐年增加,冬季貯草全部實現自給,牲畜放養基本是零成本,但效益卻成倍增長,同時又遏制了草原的退化。
這幾年,草原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許多自然界的“朋友”也不請自來。廷·巴特爾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他家的草場和牛群,其中一張照片里,一只可愛的小狍子和小牛犢在一片草地上各自玩耍。
“我心中對鄉村振興的理解,就是在綠色草原上生活著富裕的牧民,人、動物在草原和諧相處。”廷·巴特爾對記者說。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一字千金。
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不僅要促進產業興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農民富起來,同時還要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生態文明,讓鄉村美起來。鄉村美,則中國美。(記者 楊旋)
轉自:中國國土資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