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進入選舉之年,島內政壇紛紛擾擾,使兩岸各界及國際社會更為關注兩岸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會否動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勢能否持續。在這一歷史節點,“習馬會”登場,堅定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方向,這對鞏固7年多來兩岸和平發展成果,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知道,7年多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兩岸經濟合作取得的成果尤其巨大。首先,兩岸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23項協議,實現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推進了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進程。其次,兩岸貿易投資大幅增長。2014年,大陸與臺灣貿易額達1982.8億美元,比2008年增長53.4%。第三,在ECFA框架下,兩岸產業合作已形成民間交流、“搭橋專案”、“產業論壇”、試點合作等多種合作模式。雙方還在開拓新興市場、制定產業共同標準、合作研發生產等方面達成許多共識。
7年來,兩岸經貿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當前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和不穩定因素,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還面臨種種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兩岸經濟合作如何與大陸經濟的“新常態”對接、兩岸經濟合作如何在產業層面取得新突破,以及兩岸經濟合作如何共同應對國際經濟秩序的新調整。筆者以為,只要兩岸堅持“九二共識”,保持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辦法總比挑戰多,為此提出幾點開啟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新動力的思考:
首先,要啟動兩岸宏觀層面深化合作新動力。一是改革層面的新動力。隨著大陸經濟新常態相關政策的落實,大陸市場準入將進一步放寬,有助于臺商投資貿易的總體環境更為優化,將為兩岸產業合作拓展新的增長點。二是區域合作層面的新動力。隨著上海、天津、廣東、福建4個自貿區政策的落地,將有助于兩岸次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快,有助于兩岸地方經濟往來及合作的深化。三是制度建設層面的新動力。推動包括ECFA在內的兩岸23項協議的落實,將為兩岸尤其是臺灣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新機遇。四是民間層面的新動力。大陸改革的深化勢必大大激發民間投資,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濟發展新格局,這可為兩岸基層民眾經濟合作提供更大的利益融合平臺,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
其次,要啟動兩岸產業層面全面深化合作的新動力。一是要促進兩岸核心經濟群的合作。如基礎設施、能源、金融、交通、電信、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經濟上形成利益共同體。二是要推動兩岸全產業鏈的合作。尤其要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著力推動新興產業合作,使兩岸產業鏈、價值鏈互利雙贏,共創“中華產業鏈”;三是要更多關注、扶持小微企業的合作,尤其是有引領國際科學技術發展新突破的兩岸小微企業的合作。最后,鼓勵兩岸企業在研發、品牌、市場、資本等方面的合作,共同面對國際產業新突破的挑戰。
第三,兩岸在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方面探尋有效合作途徑。近年來,大陸經濟國際化進程明顯提速,“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及中韓、中澳等自由貿易安排已開始實施或加緊推動,顯示中國大陸已積極參與到新的國際經濟規則和全球價值鏈重構的進程。與此同時,一些具體項目也開始推進,如國際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加快、亞歐互聯互通建設啟動、國際金融合作的拓展、海上運輸通道及資源的開發等,都為臺灣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很多機遇,兩岸可以在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有效途徑。
總之,只要我們保持兩岸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繼續推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兩岸經濟合作將取得更多成果,惠及更多兩岸同胞。(作者: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 曹小衡)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