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聯招聘發布《2019年夏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據報告,2019年夏季,全國白領45人競爭一個崗位,較去年同期競爭加劇;全國平均薪酬再創新高,升至8452元/月;北上深薪酬破萬領先,杭州地區薪酬增長勢頭好;金融行業、信托典當行業薪酬領先,管理類崗位薪酬霸榜,服務類崗位薪酬漲幅可觀。
全國夏季求職競爭相對上季度趨緩,但同比更激烈
智聯招聘通過監測全國37個主要城市的在線招聘數據發現,2019年夏季求職期,全國人才供需競爭指數(競爭指數=收到的簡歷投遞量/發布的職位數量)為45.1,這意味著在全國范圍內平均每45.1人競爭一個崗位,競爭指數環比下降2.2,同比提高7.1。剛剛經歷了上一季度的人才頻繁流動,本季度簡歷投遞數環比增幅下降,求職競爭指數環比回落,但與去年同期相比,競爭更加激烈。
報告顯示,從不同規模企業的競爭指數來看,規模在1000-9999人的大型企業競爭指數最高,為64.9,規模在500-999人的中型企業競爭指數位列第二,為53.0,規模在10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業競爭指數位列第三,為51.8。各規模企業的競爭指數同比上升,除規模在20-99人的小型企業競爭指數環比上升外,其他規模企業競爭指數環比均有所下降。規模在500-999人的中型企業競爭指數首次趕超規模在10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業。
報告顯示,從不同性質企業的競爭指數來看,國有企業的競爭指數最高,為78.6,事業單位的競爭指數位列第二,為73.5。上市公司的競爭指數為59.1,位列第三。各企業的競爭指數同比上升,除事業單位的競爭指數環比略有上升,其他性質企業的競爭指數環比均有所下降。同比來看,二季度事業單位的競爭指數較去年同期提高了24.53,漲幅高于其他類型企業。
一線城市競爭持續激烈,新一線城市競爭排名洗牌
報告顯示,從不同城市的競爭指數來看,在智聯招聘監測的全國37個主要城市中,2019年夏季求職期,北京的競爭指數仍然排在第一位,為130.5,同比提高40.2。整體來看,所有城市的競爭指數均同比上升,絕大部分城市的競爭指數環比下降。但北京、天津、長春、海口、貴陽、廣州等城市競爭指數較上一季度逆風上漲,競爭激烈程度同比、環比均增長顯著。其中,與絕大部分城市職位投遞數環比下降趨勢不同的是,海口市二季度職位投遞數上升19.1%,相較于以往,海口受到更多求職者關注。
報告稱,根據各城市的競爭指數和發布職位數,將37個主要城市分為四個象限。各城市的分布情況與今年一季度整體一致,發布職位數與競爭指數基本呈正相關關系,人才需求量大的城市往往也是競爭激烈的城市。且城市間差距較大,北上深及成都、天津的發布職位數及競爭指數均高于平均水平,屬于第一象限的熱門城市,大多數城市的發布職位數及競爭指數均低于平均水平的第三象限,相對冷門。
此外,報告還顯示,沈陽、哈爾濱等東北城市仍屬于發布職位數較少,但求職者相對較多、人才供給過剩的地區;廣州、鄭州、西安、杭州、武漢、南京等地人才需求量較大,且競爭較為緩和,求職環境相對寬松。
互聯網/電子商務、房地產行業仍是“用人大戶”
據報告,從不同行業的競爭指數來看,2019年夏季跨領域經營行業排名第一,為69.4,絕對值同比上升20.4,網絡游戲行業和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行業并列第二,競爭指數為66.3。整體來看,所有行業的競爭指數同比均有所上升,跨領域經營和網絡游戲行業的競爭指數超越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互聯網/電子商務,上升至前兩名。這兩個行業因其薪酬水平可觀,吸引大量求職者。航空/航天研究與制造、計算機軟件行業的競爭指數分別較去年同期提高21.1、19.6,增長幅度也較大。
據報告,跨領域經營和網絡游戲行業競爭指數雖然高居前二,但發布職位數較少,僅是各行業發布職位平均值的20%左右。互聯網/電子商務和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行業屬于發布職位數和競爭熱度均較高的行業,長期作為最熱門的兩大行業。
與上一季度相比,廣告/會展/公關行業競爭指數逆勢漲至36.5,脫離了競爭指數排名后十行業;而銀行業由上一季度的35.1跌至32.6,進入后十名單,加之發布職位數較少,成為冷門行業之一。
保險行業的人才需求量高于行業平均值,職位投遞數卻處于較低水平,競爭指數在所有行業中最低。保險行業市場化程度極強的運作模式,縱容了“銷售誤導”對行業形象的破壞,使求職者望而卻步。
IT類崗位競爭更加激烈,銷售業務缺口依然最大
數據顯示,IT質量管理/測試/配置管理競爭指數排名第一,為186.1;交通運輸服務的競爭指數為137.2,位列第二;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的競爭指數為106.5,排在第三位。整體來看,除土木/建筑/裝修/市政工程、房地產開發/經紀/中介、銀行、翻譯、信托/擔保/拍賣/典當、環境科學/環保、銷售業務和保險外,其他職業的競爭指數同比均有所上升。與上一季度相比,絕大部分職業競爭指數下降,IT質量管理/測試/配置管理崗位逆勢提高58.6,上升至首位,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人力資源、高級管理等崗位也分別環比提高了12.2、6.9、2.2.IT管理/項目協調、IT運維/技術支持崗位的競爭指數排名均有上浮,IT類崗位整體競爭更趨激烈。
本季度,互聯網公司中原來的用人大戶對人才的需求也不及之前。供給增加、需求縮緊的情況下,導致IT/互聯網行業的人才競爭更加激烈,主流崗位競爭指數升高。
高級管理者在企業管理層中擔任重要職務,規劃企業發展的方向,制定企業發展的目標,是各方爭搶的招聘對象,且薪資水平一直霸占榜首,吸引大量求職者,求職競爭激烈。
報告顯示,競爭指數均有上升的IT質量管理/測試/配置管理、IT管理/項目協調、IT運維/技術支持等IT類崗位,發布職位數均小于平均水平,屬于人才需求較少但供給過剩的崗位。而銷售業務、教育/培訓崗位的發布職位數和人才缺口持續高企,這兩類崗位對人才的黏著性不強,人才流動性強且吸引求職者的魅力欠缺,導致職位需求常常高于其他職業,加上職場人對這類職位的認知沒有刷新,好感度不高,導致用人需求大但招工難的局面。
全國平均薪酬再創新高,二季度升至8452元/月
數據顯示,全國37個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為8452元/月,本季度平均薪酬絕對值環比上升5.0%,同比漲幅為7.9%。
報告顯示,從在線職位的薪酬分布情況來看,8000元/月以上的薪酬區間占比躍居第一位,4001-6000元/月的區間不再是比例最高。隨著生活成本的提升,整體求職市場上的薪酬水平也持續上漲。總體來看,平均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職位數最多,占職位總量的35.5%,較上一季度略有上升;其次是平均月薪在4001-6000元之間的職位數量,占職位總量的29.5%,占比低于上一季度;平均月薪在6001-8000元之間的職位數量占23.0%,平均月薪在2001-4000元之間的職位數量占11.3%,平均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職位數最少,占職位總量的0.6%。
報告顯示,從各個城市平均薪酬水平來看,所有城市的薪酬絕對值環比、同比均有所上升。薪酬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武漢的平均月薪絕對值增幅最大,擠走東莞,進入前十榜單。此外,烏魯木齊和太原本季度的平均月薪環比上漲幅度超過了10%,是上升幅度最大的2個城市。北京的平均月薪雖然環比漲幅較低,但由于之前薪酬優勢猶在,平均月薪一直搖搖領先。
報告顯示,各類性質的企業薪酬水平環比、同比均有所提升,外商獨資仍然排名第一位,平均月薪為9285元;其次是上市公司,平均月薪為9191元;再次為合資企業,平均月薪為8925元;第四位是國企,平均月薪為8912元,排名較上一季度下降一位;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的平均月薪分別為8372元和8322元,位列第五、第六。與上一季度相比,事業單位的薪酬絕對值環比增幅最大,且超越民營企業。國企在本季度的月薪漲幅最小,平均月薪被合資企業超過,退居第四位。
報告顯示,從不同規模的企業平均薪酬水平來看,企業規模越大,平均薪酬水平越高。規模在10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業的平均月薪為9695元,排名第一;其次是規模在1000-9999人的大型企業,平均月薪為9240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各規模企業的平均薪酬絕對值均有所提升,超大型企業增幅最大;與上一季度相比,各規模企業的平均月薪絕對值也有所上升,小微型企業的薪酬水平上升幅度最大。
報告還顯示,基金/證券/期貨/投資行業以11210元的平均月薪再次位列第一,絕對值相對上一季度略有上升,同比增長5.9%。信托/擔保/拍賣/典當的薪酬水平及排名較上一季度略有提升,同比也有所增長,環比漲幅也較高,以10899元的平均月薪排名第二位,專業服務/咨詢(財會/法律/人力資源等)的平均月薪水平及排名與上一季度相比也有所上升,以10439元排名第三。此外,外包服務、學術/科研、租賃服務、旅游/度假、零售/批發等行業的薪酬環比漲幅也較大。在絕大部分行業的薪酬水平均有不同幅度上漲的情況下,石油/石化/化工、通信/電信運營、增值服務以及農/林/牧/漁行業的薪酬出現了環比下降。
此外,報告稱,從總體職位薪酬水平來看,高級管理以21149元/月的高薪位列職業平均薪酬排行榜第一,其次是IT管理/項目協調,平均月薪為16148元,薪酬水平絕對值較上一季度略有下降;證券/期貨/投資管理/服務的平均月薪為12820元,排名第三。從環比變化來看,交通運輸服務的環比漲幅最大,為29.8%,其次為社區/居民/家政服務,再次為技工/操作工、烹飪/料理/食品研發,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薪酬漲幅較大。另一方面,銀行職位是環比跌幅最大的職業,為11%,其次是IT管理/項目協調和IT質量管理/測試/配置管理,兩類職業的薪酬跌幅均為3.9%,此外,汽車制造職業的薪酬跌幅為1.4%,這可能與汽車銷售近幾年的持續不景氣、以及去年來的摩擦對汽車行業的影響不無關系。
轉自:中新經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