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支撐作用,近日,民政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于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和加強管理分別作出具體部署。就此,記者采訪了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相關負責人。
“軟”“硬”兼施補短強弱
該負責人介紹,《意見》和《通知》分別從設施設備的“硬件”提升和管理服務的“軟件”改善作出部署,力爭利用3年時間取得顯著成效。
《意見》提出,自今年開始啟動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到2020年底前,現有縣級供養服務設施的照護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設施設備重大安全隱患全部整改到位。2022年底前,每個縣至少有1所以照護功能為主的供養服務設施,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安全隱患全部清除。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形成縣、鄉供養服務設施相銜接,布局科學、配置均衡、服務完善的農村養老服務兜底保障網絡。
該負責人指出,《通知》以優化管理服務為著力點,針對法人登記率不高、運營管理滯后、照護人員短缺、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從6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協調落實供養機構法人登記,切實維護供養機構的合法權益;加強供養機構負責人、照護人員的能力建設,逐步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照護能力強、富有為民服務情懷的管理服務隊伍;加強供養對象基本生活資金、照料護理資金和機構運轉經費保障,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推進供養服務機構社會化改革,積極培育能夠承擔特困供養服務任務的連鎖化、品牌化、專業化運營主體;健全完善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推動集中供養和照護服務質量得到有效改善;推動實現機構的消防、食品、財產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持續加強。
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供養對象是兜底保障的重點對象。《意見》明確要求各地重點增強縣級(區域)供養服務設施的長期照護功能,增設失能人員生活服務照護單元以及醫療護理、康復服務等醫養結合照護單元,照護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并配備專業化照護人員。
補齊人才缺口落實法人登記
長期以來,特困人員供養服務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該負責人表示,為推動解決這一問題,《通知》主要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配強院長。要求通過選派選拔等方式,將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黨性原則、富有愛心和責任心、熟悉機構管理的人員配備到機構負責人崗位。省級民政部門定期組織對供養服務機構負責人輪訓,2022年前實現全覆蓋,之后每三年輪訓不少于一次,基本實現供養服務機構負責人隊伍專業化、職業化。
二是配齊工作人員。要求各地結合實際需要合理確定工作人員與生活自理供養對象、失能供養對象的配備比例,護理人員接受基本照護專業科目的崗前培訓或在崗培訓,每年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48小時,按照相關規定落實培訓補貼,逐步提高通過職業技能水平評價的養老護理員比例。
三是合理確定和落實工作人員薪酬待遇。鼓勵通過在績效工資分配中予以適當傾斜等方式,建立與崗位績效、職業技能水平掛鉤的考核激勵機制,提高一線工作人員工資待遇。
四是支持供養服務機構引入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才,鼓勵供養服務機構設立志愿服務站點,積極培育養老志愿者隊伍。
《通知》把“協調落實法人登記”放在重要位置。針對地方推進法人登記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要求具備相應條件的機構要依據相關法規政策,及時向編制部門提出法人登記申請,依法取得法人資格。推廣縣域“1+N”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聯合體建設,暫不具備獨立登記條件的機構可作為分院,由具備法人身份的供養服務機構實施統一管理。
統一實施標準確保工程質量
該負責人表示,《意見》明確了總體時間安排和年度重點。整個工程要三年內完成,2020年重點提升現有縣級供養服務設施的照護能力。要求各省(區、市)民政部門每半年一次向民政部報送進展情況,確保工程實施按照預定時間進度推進。在統一實施標準方面,依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建設標準》《老年養護院建設標準》《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等標準規范,明確了改造提升7大類22項基礎指標,為工程實施劃出了標準底線,確保工程質量達到底線要求。
該負責人指出,為確保工程的順利開展,2020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社會福利事業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改造提升工程,并持續列入支持方向。發展改革委牽頭實施的“十三五”社會服務兜底工程加大支持力度,并研究納入“十四五”相關規劃統籌推進。另外,民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適時采取委托第三方評價等方式,對各省(區、市)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的改造提升工作進行督導考核和績效評價。最后,《意見》明確了中央、省、縣三級相關部門的職責,提出相關激勵和督促措施,要求各省級民政部門會同同級相關部門共同負責本地區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行動計劃的組織實施、監督管理與考核評估。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