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人社部獲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日趨完善。
新中國成立后,陸續建立了企業勞動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和公費醫療制度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探索企業職工退休費用社會統籌起步,相繼建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現代社會保障的框架體系基本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啟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顯著增強。
人社部黨組表示,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參保人數少,勞動保險基金規模比較小,防范風險能力比較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項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參保人數快速增加,基金規模持續擴大。2018年,全國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已達5.7萬億元,基金累計結存近6.6萬億元,支付能力顯著增強。我國積極推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合同投資規模近1萬億元,促進了基金保值增值。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不斷完善,補充保險作用逐步顯現。2018年底,全國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1.48萬億元。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建立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金權益達到1.81萬億元,儲備更加充裕。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開辟了新的資金來源渠道。持續強化基金監管,打擊侵蝕基金不法行為,有力維護基金安全。基金規模的逐步擴大,夯實了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轉自:證券日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