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0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包括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謀篇布局之年。“十三五”是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沖刺”關鍵期。2015年以來,習近平5次外出調研,足跡遍及云南、陜西、浙江、貴州和吉林,召集了3次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與18位省區市“一把手”座談,針對不同地區的特點就如何謀劃“十三五”展開深入研討。
“十三五”是重要戰略機遇期 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任務艱巨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
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7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和運行態勢總體是好的。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新的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斷破繭而出,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斷蓄積力量。經濟發展前景仍然廣闊,對此一定要有信心。
——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要深入研究在注重質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舉措和辦法,多從內因著眼、著手、著力,找準癥結就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環境仍然比較復雜,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前景廣闊,同時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任務仍然艱巨。謀劃“十三五”時期發展,要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統籌兼顧。
——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的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專家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三五”規劃正處于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關鍵節點。因此,十三五規劃能否發揮的好,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實現,對整個國家發展意義重大。
在當前的經濟轉型期,穩增長、調結構是推動經濟發展主要方針。“十三五”如何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這兩者的平衡問題,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影響重大。
“十三五”圍繞民生和發展問題 來不得半點虛假,承諾了的就要兌現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7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基礎上,積極引導群眾對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閑服務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要著力保障民生建設資金投入,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保障民生鏈正常運轉。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
——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努力補齊短板,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6月18日,習近平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要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專家解讀】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丁建臣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計,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在中國過去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一些違反經濟規律的事情,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民生建設,使得國家發展走了一些彎路。
“十三五”要重視和切實解決民生問題,經濟建設、改革創新等一系列舉措歸根結底也都是民生問題。“十三五”值得期待的就是如何真正解決好民生問題,例如處理好經濟與社會的關系、市場與法治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等。
“十三五”應對“新常態” 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
——7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無論從東北地區來看,還是從全國發展來看,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國家要加大支持力度,東北地區要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精準發力,扎實工作,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
——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明大勢、看大局,深刻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基本走勢,把我們所處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分析透,把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目標理清楚,把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搞明白,堅持立足優勢、趨利避害、積極作為,系統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的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
【專家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說,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更面臨新的挑戰。我們的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瓶頸,比如經濟下行壓力大、資源環境不可持續、區域發展差異大、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金融體系相對滯后等。如何克服這些瓶頸,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十三五”應當是一個系統的、科學的規劃,來指導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