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傍晚,在結束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后,國家主席習近平回到北京。
短短3天時間里,習近平主席出席了兩大峰會共25場活動,同7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會晤,發表多場重要講話,同各方簽署和發表聯合聲明、公報、宣言及各領域合作協議23個,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提出倡議、推動合作。
外交部部長王毅在談到此行成果時表示,習近平主席此次出席烏法峰會,拉開了下半年中國外交的序幕。習近平主席深刻闡述中方主張,提振各方信心;積極推進務實合作,增進各方團結,為金磚和上合兩大機制邁出新步伐、實現新跨越發揮了重要作用,訪問取得圓滿成功。
外界普遍認為峰會凸顯了中國發揮的建設性作用,推動金磚和上合兩大合作機制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同有關國家的戰略互信。
1 深化金磚合作 培育利益共同體
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在俄羅斯烏法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上發表了題為《共建伙伴關系 共創美好未來》的主旨講話。
圍繞構建金磚國家伙伴關系這一主題,習近平主席全面系統闡述了中方加強金磚合作的政策主張,呼吁各成員國共同構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弘揚多元文明、加強全球治理的“四大伙伴關系”。
習近平主席還就如何深化金磚國家合作提出四點建議。習近平主席并生動地指出,金磚國家就像5根手指,伸開來各有所長,攥起來就是一只拳頭。
——主張落實重大成果倡議,彰顯金磚國家執行力;
——規劃重點合作領域,增強金磚國家向心力;
——發掘各自優勢潛力,加強金磚國家競爭力;
——倡導共同理念追求,提高金磚國家感召力。
在習近平主席和各國領導人的協調推動下,金磚國家合作不斷走深走實,邁上更高層次。會議決定建設更緊密的金磚國家伙伴關系,發表了《烏法宣言》及其行動計劃、《金磚國家經濟伙伴戰略》等重要文件,為金磚國家今后發展提供了指南,明確了路線。
“習主席倡議構建金磚國家的四大伙伴關系,是一種全方位的、建設性的、前瞻性的合作伙伴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徐秀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指出,這表明了金磚國家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立場,深化了去年在巴西舉行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時提出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會議期間強調,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籌建工作取得新的重要進展,年內將全面運作并啟動首批合作項目,這將為金磚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為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改革增添動力。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在人民網訪談時指出,金磚國家以自己的資本建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些務實行動是對當前國際經濟治理機構的補充和完善,對促進國際經濟結構進一步改革是一種倒逼力量,將推進國際經濟治理進一步體現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2 引領上合發展 打造命運共同體
7月10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在俄羅斯烏法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呼吁加快步伐,切實行動,在新起點上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實現新跨越。
習近平主席提出5點重要主張,首先要堅持“上海精神”。同時要加強行動能力,筑牢地區安全屏障;深挖合作潛力,充實務實合作內容;推動民心相通,鞏固世代睦鄰友好;保持開放互鑒,推動組織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會上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議。
——習近平主席強調,安全方面要盡早啟動反極端主義公約起草工作,加快成立應對安全威脅與挑戰中心;
——經濟方面要做好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各國發展戰略以及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中方愿通過絲路基金、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平臺,解決上合組織成員國投資需求,將雙邊產能合作經驗拓展到上合組織更大范圍,在各成員國建立工業園區,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支持建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
習近平主席和各國領導人批準了《上合組織至2025年發展戰略》,為上合組織今后10年的合作制定了清晰藍圖;簽署了《上合組織成員國邊防合作協定》、《上合組織成員國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2016年至2018年合作綱要》等重要文件,完善了安全合作法律基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會議通過了啟動印度、巴基斯坦加入程序決議,接納白俄羅斯為本組織觀察員國,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柬埔寨、尼泊爾為對話伙伴國。
中國上合組織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石澤表示,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將開拓中印合作的新領域。中國同意印度加入上合,是對改善中印關系的明顯的善意表達。而且,在國際大環境中,中印加強合作對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至關重要,中印需要攜手改善國際治理體系。
外交部部長王毅11日在向記者介紹次訪情況時表示,上合組織擴員,這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最為重要的組織變革,有利于提升組織代表性和國際地位,將對組織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個充滿活力、不斷發展壯大的上合組織,必將為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做出更大的貢獻。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