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政策組合拳:穩了就業 保了民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7-16





      就業,一邊連著飯碗,一邊連著民生。


      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對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帶來了巨大沖擊。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對穩定經濟運行和就業大局十分重要。


      隨著7月高校畢業季的到來,“歷史新高”疊加經濟下行壓力、疫情等因素,2020年遭遇穩就業難題。國家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規舉措聚焦高校畢業生這一重點就業群體,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7月9日在全球峰會“三方成員日”會議上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秩序逐步恢復,復工復產穩步推進,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全面發力,新增就業保持增長、勞動力市場需求升溫,就業局勢逐步回穩。


      上半年保就業政策效果顯現


      年初,受國內疫情影響,我國外向型經濟2月基本處于停產階段,3月逐漸恢復,4月受到國外疫情影響導致訂單被取消的現象逐漸增多,外貿企業深陷發展困境。面對嚴峻的外貿形勢,國家出臺了多項穩外貿穩就業的政策“組合拳”。


      “綜合而言,國家出臺的政策措施,既包括穩定針對外貿企業出口的政策,也包括穩定就業人員的政策,其中主要針對農民工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是政策重點,這些措施對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就業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東北財經大學副教授李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保企穩崗就是保就業。目前我國各類外貿主體超過30萬家,外貿企業帶動就業人口達1.8億,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之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冰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加大對于個體工商戶和自營業者的支持力度。政府應主動作為,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及時發現需求,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困難,使得他們真正能夠從相關政策中獲益。


      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主任彭支偉指出,作為全球貿易大國,中國在應對疫情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幫助廣大外貿企業保市場、保訂單、保合作、保份額,最大限度地保住外貿領域市場主體,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


      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研究員劉正山告訴記者,就外貿企業而言,隨著轉向內需,制造業復工率提升,多數企業的經營狀況接近上年同期水平。


      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盡管受疫情影響,1-5月份,全國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4.9%,但依然呈現出“民營企業出口占比提升”“中西部地區出口占比提升”“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跌”等亮點。


      李佳表示,外貿在促進增長、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穩外貿企業是“穩就業”與“保就業”的重要方面,穩住了外貿企業,保就業就更有抓手,穩就業的目標就能更好地實現。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穩就業工作重中之重”


      “受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一方面,企業需求減少,另一方面,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導致大學畢業生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重點在于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就業崗位。”李佳說。


      7月本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高峰,今年受疫情沖擊等影響,史上最大規模的874萬畢業生迎來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為此,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啟動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人社部發起“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舉辦線上招聘會14392場;教育部“24365”平臺聯合其他部門推出專場招聘活動,截至6月21日提供崗位信息1313萬條,收到簡歷2919萬人次。


      北京服裝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小倩告訴記者:“一段時間以來,我在線上投簡歷、筆試面試,的確感到壓力不小。不過很幸運的是,在6月份我收到了字節跳動的offer,這得益于線上招聘服務和相關的就業支持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經濟步入復蘇通道,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采取更加積極的扶持政策,促進新業態發展和靈活就業正成為當前保就業的“標配”舉措。


      “受疫情沖擊和應屆畢業生規模增大的影響,今年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與互聯網+相關的新就業機會的發展也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新的機遇,要充分發揮好它的作用,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張冰子說。


      張冰子建議,應加強對學生的培訓和指導。新就業機會意味著新的技能要求,學校、用人單位和社會需要加強合作,拓展相關教育培訓的新內容和新形式,政府應加強其在促進多方合作中的關鍵作用。此外,對于選擇靈活就業的畢業生應給予政策扶持,特別是在應屆生身份保留、社保補貼等政策上應予以傾斜。


      保就業是一場持久戰


      “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對我國而言,影響就業的因素既有經濟下行的周期性因素,又有產業結構升級的結構性因素。隨著國內外疫情發展,就業的總量和結構性矛盾越發凸顯,加大了就業治理難度。”李佳說。


      當前,海外疫情仍然嚴峻,世界經濟嚴重衰退,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外貿環境依然嚴峻復雜。與此同時,由于今年擇業期延長兩年,外加研究生擴招,促使更多畢業生暫時不就業,使壓力疊加到下一年,加劇明年的就業壓力。


      張冰子表示,我國必須要做好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應對較大就業壓力的準備。


      李佳認為,解決就業問題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提高我國就業水平。除了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外,更要重視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斷提高就業彈性。其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重點。二是優化我國就業結構。逐漸降低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適度降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提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其中,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互聯網+新業態等是重點。三是提升我國就業質量。不斷提升工資收入比重,規范勞動關系,推動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不斷縮小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


      張冰子建議,除了現有政策外,還應著重關注兩個領域。一是要完善就業統計。目前的勞動就業統計指標數量少、發布頻次和內容都有待增加,就業統計對于農村勞動力、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勞動者等的覆蓋面不足,這些問題影響了企業、勞動者乃至政策制定者對勞動力市場的準確了解,從而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效率。其次,社會保障體系要適應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加強對失業者的保障能力,進一步理順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經濟補償等保障制度的關系,更好地發揮政策合力,減輕企業和個人的風險,避免出現政策空洞。


      “鑒于我國目前仍然面臨就業總量過剩、就業結構失衡、就業質量有待提高的現狀,保就業的任務注定是一場持久戰,并最終實現我國高質量就業的目標。”李佳強調說。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十八大以來就業優先戰略的豐富發展

      2016年,我國新增城鎮就業1314萬人,已連續5年新增城鎮就業超過1200萬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的支撐。
      2017-03-21
    • 中國實現全年就業目標底氣十足

      日前,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正式印發,其中就業相關部分,參與部門陣容龐大,在人社部牽頭下,有10多個部門需按職責分工負責。對此,專家指出,當前,從中央到地方,促就業已開始進入密集落實...
      2017-04-05
    • 795萬大學生畢業在即 多地出招護航就業創業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達到795萬,比上一年又增加30萬人。伴隨畢業季臨近,龐大的學生群體陸續涌入就業市場,國家和地方層面相繼出臺舉措,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保障。
      2017-04-19
    • 升級版積極就業政策將帶來哪些利好?

      升級版積極就業政策將帶來哪些利好?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以及強化教育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等五個方面的政策措施。
      2017-04-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