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助推中國—東盟自貿區共建跨境金融合作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2-01





      從傳統產業到數字經濟,從互聯互通到資金融通……11月28日在廣西南寧舉行的第12屆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與發展領袖論壇上的多方消息表明: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通過“數字金融”與實體經濟密切聯系,已成為產業合作升級和跨境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并進一步促進雙方命運共同體的建立以應對潛在的金融風險和挑戰。


      數字經濟引領“互聯互通”巨量市場蓄勢待發


      “中國和東盟有門類齊全、優勢互補的產業鏈和分工體系,有合作應對危機的寶貴經驗和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近日舉辦的中國—東盟產能與投資合作論壇上表示,中國與東盟國家以務實合作推動貿易和投資逆勢增長,共同推動中國—東盟關系進入全方位發展新階段。


      馬來西亞駐華大使努西爾萬表示,根據當前中馬貿易發展趨勢觀察,2020年中馬雙邊貿易額將基本與去年持平,成功克服了疫情帶來的影響。希望同中國的產能和投資合作在5G、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制藥等先進技術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外交使節均認為,數字技術將進一步推動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降低民眾負擔,希望加強與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RCEP的簽署使得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市場空間進一步拓展,而各國產業之間存在的水平梯度差,形成了龐大的“投資洼地”,互聯互通過程中資金“集聚效應”“擴散效應”“穩定回報”態勢明顯。


      根據《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在數字創新方面,預計到2030年東盟的數字技術價值將達到6250億美元。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產業合作投資規模將進一步放大,這一趨勢對各國跨境金融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數字經濟成為跨境金融創新新支點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吸聚了各國關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不僅帶來了大量融資需求,數字技術也正助力跨境金融模式創新,更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數字金融是建設銀行跨境金融服務創新的重要方向。”中國建設銀行董事會秘書胡昌苗說,建行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了貿易金融平臺,為區域內的金融資產交易提供支持,已有境內外75家同業加入到平臺,累計交易量超過7500億元。


      據介紹,建設銀行今年還創新推出了“全球撮合家”智能跨境撮合平臺,該平臺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金融科技的運用,為28個國家地區的醫療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了近1.6億件防疫物質的交易撮合服務。


      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說,交通銀行運用數字化手段為企業提供便利中國—東盟的雙邊貿易往來已取得諸多進展,有力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今年前10個月以人民幣結算的投融資產品達6215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東盟金融相互開放不斷擴大,中資金融機構在東盟國家設立的分支機構不斷增加,需要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數據的高效流通和資源的快速整合,以服務優化推動產業合作。


      跨境金融合作亟待補齊征信短板


      信用是金融的本源,也是金融合作的基礎。多位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系列論壇、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論壇的專家學者表示: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發展實際資金需求,構建跨境征信體系是深化金融合作、提升風險抵御能力的必由之路。


      記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6月末,中資銀行保險機構在東盟國家共設立了32家銀行業分支機構和7家保險營業性機構,東盟國家的銀行保險機構在華共設立了12家銀行業分支機構和1家保險營業性機構,相關機構經營關系持續得到改善,經營發展均較為平穩健康。


      廣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徐毅認為,跨境征信體系建設需要的實體網點、跨境支付體系等條件正不斷提升,為建立跨境金融征信體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院長楊再平認為,中國—東盟相互貿易與投資速度與規模相當可觀,貸款需求旺盛,跨境金融服務卻相對滯后,跨境征信體系發展及其合作欠缺或是重要原因之一。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中心高級總監李冬春說,由于金融機構跨境征信體系尚未建立,部分東盟國家銀行對購買非本國生產的工程機械貸款意愿下降,目前只能依靠柳工在國內融資后再通過企業自身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支持,但無論是融資成本還是風險管控都差強人意。


      多家企業負責人認為,無論是中資企業走出去還是國外企業進入中國發展,都面臨著跨境征信體系缺失導致的外國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效能低下問題,尤其是國際知名度較低和剛走出去的企業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


      楊再平建議從四方面進一步推動發展中國-東盟跨境征信體系共建共享:


      一是“10+1”金融活動的參與者加速養成自覺主動運用征信系統的習慣。借貸雙方應借助征信系統獲取或憑借必要的信用信息借貸。


      二是“10+1”合作共同強化金融消費者或申貸方的“信用資產”意識。讓各方充分認識到信用的價值,以市場機制兌現信用資產價值。


      三是“10+1”合作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高效能跨境征信體系。針對傳統征信體系信息失真、泄露隱私、信息孤島等痛點,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高效能跨境征信體系。


      四是共同推動“10+1”多國聯合信用評級機構,主動服務“10+1”投融資。 


      轉自:新華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