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10月15日正式施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0-19





      教育部近日頒布《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10月15日,這一辦法正式施行。


      什么樣的校外培訓會受到處罰?如何處罰?誰來處罰?對這些群眾關心的問題,辦法一一立規定則,旨在加強校外培訓監管,使校外培訓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通過法治方式深化校外培訓治理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表示,“雙減”改革實施兩年以來,校外培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擅自舉辦校外培訓機構、隱形變異開展校外培訓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個別機構“卷款跑路”問題仍零星發生,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仍不時受到損害,迫切需要健全校外培訓法律制度,明確執法責任、執法權限、執法依據等,提升校外培訓執法規范化、法治化水平,讓違法者付出代價,讓合規者受到保護,保障“雙減”改革不斷取得實效。


      同時,社會各界普遍呼吁盡快出臺校外培訓領域行政處罰辦法,加強和規范校外培訓行政處罰工作,通過法治方式深化校外培訓治理。


      處罰什么 怎么處罰


      擅自舉辦校外培訓機構(民辦學校)是民辦教育促進法明令禁止的違法行為。


      辦法第十七條列明了擅自舉辦校外培訓機構的認定情形,規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未經審批開展校外培訓,同時符合線下培訓有專門的培訓場所或線上培訓有特定的網站或者應用程序、有2名以上培訓從業人員、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和分工的,即構成擅自舉辦校外培訓機構。責令停止舉辦、退還所收費用,并對舉辦者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


      辦法第十八條則對擅自有償開展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情形進行了明確:


      ——“轉線上”:通過即時通信、網絡會議、直播平臺等方式有償開展校外培訓的;


      ——“轉地下”:利用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場所有償組織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校外培訓的;


      ——“換馬甲”:以咨詢、文化傳播、素質拓展、競賽、思維訓練、家政服務、家庭教育指導、住家教師、眾籌私教、游學、研學、冬夏令營、托管等名義有償開展校外培訓的。


      這些行為,將受到警告直至10萬元以下罰款的處罰。


      此外,校外培訓機構以下違規行為也將受到處罰:


      ——培訓內容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校外培訓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予以從重處罰;


      ——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的聘任與管理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校外培訓主管部門有關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退還所收費用后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招收學員、吊銷許可證件。


      ——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相關部門有關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違法所得的,退還所收費用后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招收學員、吊銷許可證件。


      ——校外培訓機構擅自組織面向3周歲以上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的社會性競賽活動的,責令改正,退還所收費用,予以警告或者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處5萬元以下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共同推動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依法深化校外培訓治理,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辦法對執法主體進行了明確:校外培訓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校外培訓主管部門依法按照行政處罰權限實施。校外培訓主管部門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對實施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或賦權鄉鎮街道實施行政處罰的地區,辦法要求主管部門建立協作機制,加強業務指導。


      辦法同時明確了管轄部門:


      ——對線下校外培訓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縣級人民政府校外培訓主管部門管轄;


      ——對經審批的線上校外培訓機構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由機構審批機關管轄;


      ——對未經審批進行線上校外培訓活動的行政處罰,由違法主體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校外培訓主管部門管轄。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還表示,人民群眾監督舉報是發現校外培訓違法問題線索的重要渠道,對依法深化校外培訓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歡迎人民群眾如實監督舉報。


      如發現違法培訓問題線索,群眾可通過國務院“互聯網+督查”、教育部官網、“中國教育督導”微信公眾號及各地開通的監督舉報渠道進行投訴舉報;如涉及違法違規收退費等經濟糾紛問題,還可通過全國12315平臺進行投訴舉報,也可向當地消協組織投訴舉報。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