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關專利,兩部門發聲!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1-01





      發布會速覽


      ●目前發明專利審查平均周期已縮短至16個月。


      ●發明專利結案準確率達到94.2%,審查質量用戶滿意度指數提升至86.3。


      ●加快梳理盤活高校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系統解決專利“不愿轉”“不敢轉”“不能轉”的問題。


      ●電動汽車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重點企業全球有效專利量已經超過10萬件,并且呈逐年快速增長勢頭。


      12月11日,李強總理簽署國務院令,批準發布《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的決定》,明確修改后的專利法實施細則自2024年1月20日起施行。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司法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有關情況。


      出臺背景和思路


      司法部:


      專利制度是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10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已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2022年2月5日,我國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交存《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海牙協定》(1999年文本)加入書及聲明,該文本已于2022年5月5日起對我國正式生效。為了保證新修改的專利法有效實施,適應加入上述國際條約的需要,有必要修改專利法實施細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司法部會同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有關方面研究起草了《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的決定(草案)》。


      強化行政保護


      國家知識產權局:


      此次專利法實施細則修改,進一步加強了專利行政保護,維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


      專利行政保護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專利法和實施細則就重大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藥品專利侵權糾紛早期解決機制等作出了明確的制度安排。具體包括:細化專利權期限補償制度,完善專利糾紛處理和調解制度,明確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專利侵權糾紛的界定標準等。


      修改后的專利法實施細則,還將有權處理和調解專利糾紛的主體擴大到地級市、自治州、盟、地區和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拓展了專利權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


      提升審查質量和效率


      國家知識產權局:


      修改后的專利法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了專利申請制度,便利申請人和創新主體,包括優化專利申請流程,細化局部外觀設計制度,放寬新穎性寬限期的規定,完善優先權相關制度等;進一步完善了專利審查制度,提高專利審查質量和效率,包括增加延遲審查制度,完善專利復審制度等。


      專利審查是專利保護和運用的前提。目前,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態和中醫藥等特色領域專利審查標準持續完善;發明專利結案準確率達94.2%,審查質量用戶滿意度指數提升至86.3;發明專利審查平均周期縮短至16個月,按照國際審查周期可比口徑來統計,從申請至授權,我國審查周期短于美、歐、日、韓四局,位居世界前列。


      促進轉化運用


      國家知識產權局: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修改后的專利法實施細則就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授予專利權后的法定獎勵標準、專利轉化實施后的法定報酬標準等做了細化設計和調整提高。明確提出,提升專利信息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專利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互聯互通,并進一步細化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完善了職務發明創造獎勵報酬制度等。


      國家知識產權局已會同有關部門組建工作專班,加快梳理盤活高校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系統解決專利“不愿轉”“不敢轉”“不能轉”的問題。目前,110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已啟動實施了以產業化前景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


      隨著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增強,我國在新產業新賽道領域的競爭優勢不斷彰顯,這背后有很多專利技術做支撐。其中,電動汽車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重點企業全球有效專利量已經超過10萬件,并且呈逐年快速增長勢頭。在鋰電池特別是固態電池領域,中國是全球主要的技術來源國之一。近5年,我國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目前我國全球專利申請量為12.64萬件,排名第一,同樣具備較強的創新實力。


      未來,面對技術更新迭代速度的加快和產業變革的提速,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力度,繼續在相關領域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持續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


      轉自:中國政府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