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土地儲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從儲備計劃、入庫儲備標準、前期開發管護與供應、資金管理、監管責任等多方面提出26條舉措,完善土地儲備制度。
在儲備計劃方面,按照《管理辦法》,各地應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土地儲備三年滾動計劃,合理確定未來3年土地儲備規模,對3年內可收儲的土地資源,在總量、結構、布局、時序等方面做出統籌安排。同時,各地結合當地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儲備三年滾動計劃、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等因素,合理制定年度土地儲備計劃。
在流程管理方面,《管理辦法》從調整全國土地儲備機構名錄更新要求、進一步規范儲備土地入庫標準、規范儲備土地不動產登記管理、加強儲備土地臨時利用審批管理、實行儲備土地全流程信息化等多方面入手,優化了相關流程并進一步規劃工作要求。比如,將此前定期更新全國土地儲備機構名錄的要求調整為動態更新;取消了調整計劃的次數限制;等等。
此外,在資金管理上進一步加強了國有土地收益基金計提和土地儲備支出管理。《管理辦法》提出,財政部門從土地出讓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資金,建立國有土地收益基金,用于土地儲備,具體比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確定。同時明確,土地供應后,應及時結算土地收儲成本。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郭杰分析,與此前相比,本輪《管理辦法》對土地收儲的要求標準更加明確,收益分配管理更加規范,是落實中央要求的重要制度完善。
針對近日一系列樓市新政出臺,新一輪《管理辦法》首次提到,結合城市更新、成片開發等工作劃定儲備片區,優先儲備空閑、低效利用等存量建設用地。郭杰認為,《管理辦法》提到的新舉措是對進一步促樓市回暖的政策回應。同時,此舉也將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土地要素這一基礎支撐,保障以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產業用地需求,推動更多產業加速邁向轉型升級。(記者 紀文慧)
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