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思路明顯 “創新”未來可期--專家解讀深化醫改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亮點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26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以下簡稱《重點任務》)。今年深化醫改有哪些重點任務 哪些提法值得關注 顯示出怎樣的改革方向 專家就此分享了觀點。


      強調協同聯動


      “聚焦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點任務》開宗明義。


      “《重點任務》聚焦‘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從前些年的‘三醫聯動’到‘三醫協同’,從‘改革’到‘發展和治理’,文字變化即深意所在。”清華大學藥學院藥品監管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悅說。


      《重點任務》部署了加強醫改組織領導、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深化藥品領域改革創新、統籌推進其他重點改革等七方面22項具體任務。楊悅認為,其中多方面重點任務值得關注,比如,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方面,要求推進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提質擴面、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促進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方面,部署在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基礎上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深化藥品領域改革創新方面,強調深化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


      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研究會會長唐民皓注意到,22項具體任務的第一項就是加強醫改工作統籌協調。《重點任務》提出,推動地方各級政府進一步落實全面深化醫改責任,鞏固完善改革推進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的重大問題;探索建立醫保、醫療、醫藥統一高效的政策協同、信息聯通、監管聯動機制;加強醫改監測,及時總結推廣地方醫改經驗做法。


      “將加強醫改工作統籌協調置于首位,凸顯了加強‘三醫’統籌協調的重要性。”唐民皓認為,正如一臺大型機器上的各個系統必須協調一致才能使整機有效運轉,要加強國家醫改工作的協調性,各領域工作應步調一致、政策統籌、同頻共振。


      唐民皓進一步表示,醫改涉及的多個政府部門職能不同,在不同方面具體任務上各有分工,因此,要重視增強各部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避免出現政策相互掣肘問題。“最重要的是構建健全的跨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各部門重要的相關議題必須在該機制下進行討論和協商,避免各自為政,讓既定行政目標如期實現。”


      突出創新突破


      藥品領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重點任務》部署深化藥品領域改革創新,在深化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方面,提及創新藥、罕見病治療藥品、臨床急需藥品、創新醫療器械、兒童藥品、中藥等關鍵詞。


      近年來,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一系列舉措密集落地,持續釋放加快新藥好藥上市的政策紅利,我國醫藥行業面貌煥然一新。我國從醫藥創新全球第三梯隊進階到第二梯隊前列,對全球醫藥研發貢獻率明顯上升。我國批準上市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數量和質量均大幅提升,其中不乏創新藥利用國際多中心臨床數據在我國實現全球首發上市的例子,國內患者得以更早更快享受到全球最新研發成果。


      改革再深化,業界有新期待。唐民皓期盼,罕見病治療藥品、臨床急需藥品的可及性進一步提升:“罕見病因為‘罕見’,治療藥品的市場回報有限,需要有更加有效的鼓勵政策和供給渠道,進一步調動藥品研制機構研發、醫療機構用藥的積極性。對于臨床急需藥品,可進一步借鑒國際管理實踐,構建更加快速的審批流程和供給通道,更好解決臨床救治患者的急需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創新藥”不僅出現在《重點任務》深化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部分,還在支付、使用等方面有多處表述。例如,研究對創新藥和先進醫療技術應用給予在DRG/DIP付費中除外支付等政策傾斜;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擴大創新藥支付范圍;加大創新藥臨床綜合評價力度,促進新藥加快合理應用;整合醫療醫藥數據要素資源,圍繞創新藥等重點領域建設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創新藥等產業發展釋放出的積極信號,在《重點任務》中再次得到體現,蘊含著新的政策紅利。


      “創新藥產業發展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關鍵要素。近年來,創新藥研發上市速度加快,然而受到醫保支付能力等方面限制,創新藥的臨床使用仍面臨一些挑戰。”楊悅分析,《重點任務》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給予創新藥等政策傾斜,減少支付限制,并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擴大創新藥支付范圍,有助于創新藥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也讓創新藥企業獲得更好的市場預期,穩定信心,持續增加研發投入。此外,《重點任務》明確提出加快創新藥審評審批、制定發布第五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等,將更好引領藥物研發方向,滿足尚未滿足的治療需求。(記者 落楠)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