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促進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25年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25年第1號,以下簡稱《規范條件》)。
《規范條件》立足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細化符合行業高質量發展系列指標,建立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對鋼鐵企業實施“規范企業”和“引領型規范企業”兩級評價,促進要素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加快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其中,“規范企業”包含基本要求、工藝裝備、環境保護、資源消耗、安全生產、質量管理6項一級基礎指標,以及合規經營、產能合規、排污許可、能效水平、安全事故等20項二級基礎指標,“規范企業”須滿足全部基礎指標要求;“引領型規范企業”包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安全化、特色化6項一級引領指標,以及研發投入占比、專利情況、數字化轉型水平、超低排放、網絡安全管理、裝備技術水平等32項二級引領指標,在滿足基礎指標的前提下,依據引領指標發展水平遴選“引領型規范企業”。
筆者梳理發現,鋼鐵行業規范條件首次發布于2010年,之后為更好適應鋼鐵行業不同階段發展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別于2012年、2015年開展修訂并發布新版政策文件。其中,2010年6月,為進一步加強鋼鐵行業管理,規范鋼鐵企業生產經營秩序,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首次制定《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2012年8月,為推動鋼鐵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對2010版規范條件進行修訂并發布《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2012年修訂)》;2015年5月,為適應鋼鐵行業發展新常態,強化節能環保約束,進一步完善行業事中事后管理,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對2012年版規范條件進行修訂并發布《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修訂)》和《鋼鐵行業規范企業管理辦法》。
與2015年修訂的規范條件相比,新版規范條件有以下幾方面內容值得關注:
一是更加注重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新版規范條件強調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提升,通過分級評價、低碳化、智能化、兼并重組等措施,推動鋼鐵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安全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旨在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是對環保與能效的要求更加嚴格。新版規范條件要求企業于2026年前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新增2025年底前主要生產工序能效指標達到基準水平的要求,并鼓勵通過節能技術改造實現能效“標桿水平”。
三是對行業企業的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提出明確要求。新版規范條件明確提出,企業需落實《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創建智能工廠,并參與制定行業數字化轉型標準。
四是鼓勵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向綠色低碳轉型。新版規范條件鼓勵企業關停退出燒結機、焦爐、高爐等傳統設備,轉型發展低碳煉鐵、電爐煉鋼,以及開展產品碳足跡(CFP)、環境產品聲明(EPD)、產品全生命周期評價(LCA)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等工作。
五是強調行業發展高效集約化,支持通過兼并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新版規范條件將“高效化”列為引領指標,明確提出通過兼并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優化產業布局,支持跨區域、跨所有制整合。
六是進一步突出行業引導性。新版規范條件在總則部分明確提到“本規范條件是引導性文件,按照企業自愿原則申請,不具有行政審批的前置性和強制性”,因此該《規范條件》明確強調為“引導性文件”并非強制性的審批標準和追責標準,弱化行政審批屬性,更注重企業的自主性。
總體來看,2025年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發布旨在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鋼鐵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提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高行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進而推動我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本鋼集團調研時指出:“鋼鐵產業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基礎產業,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所在。要繼續努力,把短板補上,把結構調優,繼續為中國式現代化多作貢獻。”這為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清晰答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把準創新這個著力點,堅定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鋼鐵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將進一步鍛造新優勢、迸發新活力。
“依據2025年版規范條件開展分級評價,通過政策聯動、扶優汰劣,將有效促進我國鋼鐵行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中國鋼鐵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龍強建議,地方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認真落實2025年版規范條件要求,做好初審和復核配合工作。此外,對于不同基礎企業,建議分類施策,加大監督和幫扶力度,引導鋼鐵企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強化工作協同,充分發揮《規范條件》的引導作用,加強宣貫解讀,組織開展規范企業申報評價工作,定期公告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促進要素資源流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形成政府有效引導、企業主動對標升級的行業管理體系。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