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綠色主權債券框架》(以下簡稱《框架》),這是財政部作為國際綠色債券發行人的基石文件。財政部將以此《框架》為基礎在境外發行中國綠色主權債券(以下簡稱"綠色主權債券"),旨在彰顯中國支持可持續綠色發展的決心,豐富國際金融市場高質量綠色債券品種,帶動更多中資發行體發行綠色債券,進一步吸引各類投資者參與綠色金融市場。這一舉措是我國綠色金融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綠色轉型新工具
綠色低碳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
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綠色低碳的發展和'雙碳'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龐大的資金,通過對外發行綠色債券,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保障。此外,通過國際融資可打通多元化融資渠道,更好地為國內綠色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未來央國企、民企都可開展類似的融資項目。"
事實上,綠色債券作為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工具,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關注和快速發展。從國際經驗來看,我國在境外發行綠色主權債券具有必要性。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資源環境和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陳少強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通過綠色主權債券的發行,顯著提升了在國際氣候治理中的影響力。中國通過境外發行綠色債券,能夠在實踐中展示環境承諾,增強國際聲譽和話語權。中國也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完善國內綠色金融標準和監管框架。"
"目前來看,國際投資者對于ESG表現好的綠色資產具有較好的偏好,境外發行實際上有利于獲得國際市場認可和支持。同時,國際市場比單一國家市場選擇多,降低融資的成本。很多有出海規劃的企業,可通過綠色債券釋放遵循氣候變化、自然資源保護等原則的信號,以獲得國際投資者的認可。"李志青說。
吸引力與日俱增
《框架》依照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的《中國綠色債券原則(2022年版)》及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發布的《綠色債券原則(2021年版)(內含2022年6月附錄1)》建立。《框架》下發行的綠色主權債券將遵循以下四個核心要素: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及篩選、募集資金管理和信息披露。募集資金將用于支持國內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采取'雙軌并行'的策略,《框架》同時參照了國內國際的兩版原則,在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資金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與國際接軌,為標準互認提供了實踐基礎。另一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的制定,通過綠色債券的實際發行,展示中國實踐經驗,促進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逐步融合。這種'以行促認'的方式,既保持了中國綠色發展的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為全球綠色金融標準的協調統一作出貢獻。"陳少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綠色債券的興趣與日俱增。"從市場規模和流動性優勢來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之一,具有較高的市場深度和流動性,能夠滿足大型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同時,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發展,通過完善綠色債券標準、加強信息披露、提供政策激勵等措施,為綠色債券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加之共建'一帶一路'綠色投資機遇、人民幣國際化等因素,我國綠色債券發行的吸引力逐漸增強。"陳少強透露。
"中資企業此前在國外發行過綠色熊貓債,海外市場反響良好。像綠色主權債券這樣的主旋律債券,有國家信用背書,又有明顯的環境效益,將更多地吸引投資者的關注。"李志青說。
市場前景廣闊
綠色金融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對助力我國綠色轉型,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受訪人士一致認為,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和綠色金融政策的支持,未來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將呈現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發行主體多元化、品種創新、國際化程度提高、市場透明度提高和標準體系不斷規范化等趨勢。
李志青認為:"接下來,仍要繼續強化政策的支持,特別是為債券市場良好發展提供良好政策環境,包括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提高信息的市場透明度,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綠色債券的產品創新。另外,債券和信貸證券基金等不同綠色金融品種之間可以做一些聯動和結合,以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要。"
"未來,要加強國際合作與標準對接。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的制定和修訂,推動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同時,加強國際綠色金融合作,建立雙邊和多邊互認機制。不斷加強綠色金融領域的人才培養,推動高校、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合作,培養一批熟悉國際規則、具備專業技能的綠色金融人才。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綠色債券市場的效率和透明度。"陳少強建議。(記者 林水靜)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