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印發《金融基礎設施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聚焦金融基礎設施業務監管,健全金融基礎設施運營、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等制度規則,實現金融基礎設施監管標準統一。據悉,辦法將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提供基礎保障
辦法共六章三十七條,聚焦金融基礎設施業務監管,健全金融基礎設施運營、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等制度規則,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檢查、處罰、恢復處置、退出等監管規定,實現金融基礎設施監管標準統一,為金融市場安全穩健高效運行提供基礎保障。
根據辦法,金融基礎設施是指金融資產登記存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含開展集中清算業務的中央對手方)、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征信系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非法設立運營金融基礎設施,不得非法提供或變相提供金融基礎設施相關服務,不得非法使用“交易所”“交易中心”“登記”“清算”“結算”“支付”“托管”“存管”“交易報告”等涉及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或近似的名稱。
“金融基礎設施作為金融市場運轉的核心支撐,是金融交易得以順暢進行、風險得以有效管控、資金得以高效配置的基石。”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記者表示,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與創新,金融基礎設施面臨的各類風險也愈發多樣和隱蔽。在此背景下,辦法的出臺恰逢其時,為我國金融基礎設施的規范發展提供了全面且細致的制度框架。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認為,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我國金融基礎設施雖已形成體系且運行穩健,但法治建設滯后、缺乏統籌監管的問題突出。辦法聚焦業務監管,統一監管標準,將有效改變過去監管規則不統一的混亂局面,讓各類金融基礎設施在統一規范下運行,壓縮監管套利空間,提升監管效率。
筑牢安全防線
健全的運營、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制度規則,可以為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筑牢安全防線。辦法明確系統重要性金融基礎設施認定標準和宏觀審慎管理要求,完善檢查、處罰、恢復處置、退出等監管規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聘導師柏文喜對記者表示,辦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金融基礎設施監管進入“統一標準、穿透監管”的新階段,其意義可以歸納為“四個明確、兩個提升”。
四個“明確”,即明確監管對象與范圍,明確系統重要性認定標準,明確“誰審批、誰監管、誰負責”的分工,明確恢復處置與退出路徑。在機構出現重大風險或違規時,監管部門可責令整改、暫停業務直至吊銷許可,形成完整的“入口-運行-退出”閉環。
兩個“提升”包括風險防控水平的提升和市場信心與效率的提升。辦法要求金融基礎設施運營機構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保持不低于6個月當前運營成本的優質流動性資產,并定期監測和評估參與者、參與者客戶及其他單位可能對金融基礎設施帶來的風險。
柏文喜認為,辦法把風險監測從“事后救火”變為“事前預警”。同時,統一的監管標準會壓縮跨市場、跨產品的套利空間,為各類投資者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系統重要性金融基礎設施一旦出現問題,將對整個金融市場產生重大沖擊,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袁帥表示,明確的認定標準有助于準確識別出關鍵設施,并實施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提出,則著眼于從整體和宏觀層面防范金融風險,避免金融基礎設施的順周期波動和過度關聯,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提高國際競爭力
辦法明確,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維護和監管,應當立足我國實際情況,與《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PFMI)》等國際準則接軌。
“辦法的施行,將有力推動金融基礎設施更加安全、穩健、高效運行,為金融市場平穩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助力我國金融體系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升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付一夫說。
柏文喜表示,辦法既與國際通行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PFMI)》接軌,又結合中國金融市場實際,補齊了長期以來不同市場基礎設施監管尺度不一、風險處置手段不足的短板,為我國建設金融強國奠定了制度基石。
根據辦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涉及證券、期貨及其相關活動的新設金融基礎設施的準入管理;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新設支付系統、基礎征信系統以及銀行間市場金融基礎設施的準入管理;其他新設金融基礎設施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其他相關部門負責準入管理。
中國人民銀行表示,下一步,將會同中國證監會持續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與統籌監管,推動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袁帥認為,辦法的出臺是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體現,為金融基礎設施的規范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隨著辦法的施行,我國金融基礎設施將迎來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階段,為實體經濟的穩定增長和金融市場的長期繁榮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馬文博)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