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旨在扶持中國科技業自主創新企業的最新政策,很有可能無法按原計劃實施。造成這一計劃“變形”的主要原因是來自跨國高科技公司的集體抵制。
科技部近日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開展2010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就三方聯合起草的《關于開展2010年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在網上對公眾征求意見。
引起外界高度關注的是,在這份最新的《征求意見稿》中,原先“認定條件”一條中有關必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兩個要求項,被“依法在我國享有知識產權或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權”和“依法在我國擁有產品注冊商標專用權或使用權”所替代。
這一變化被外界解讀為:政府在對待這項可能將外國高科技公司產品“拒之門外“的新政態度上有所“軟化”,因為被認定為自主創新的產品在政府采購時將享受相關優惠。
文件措辭的改變也同時宣告了代表美國高科技公司利益的游說組織的初步勝利。過去幾個月來,因為擔心產品無法進入《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從而進入政府采購體系,國外高科技公司頻頻透過相關組織向中國政府施壓。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根據現有《征求意見稿》,未來國外科技公司產品有可能進入《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享受政府相關的優惠待遇,這意味著科技部此項扶持本土科技企業政策的初衷和目標將落空。
兩份不同措辭的文件
進行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是科技部近兩年來推出的一個重要政策。科技部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的是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加大產品研究開發力度、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重視和提高產品質量、創造和形成更多的新品牌。
知情人士稱,扶持本土自主創新科技部的責任,但是一直以來,這項扶持工作僅僅停留在口頭,并沒有得到真正貫徹實行。這種情況一直到2008年。當時科技部進行了認證試點工作。在此基礎上,2009年11月,科技部首次聯合發改委、財政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
進行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的最終成果,是要形成一份《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一旦這份《產品目錄》被審定通過,相關部委將向有關企業頒發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證書,并向全社會公告。更為重要的是,未來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依據政府采購政策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在《產品目錄》的基礎上確定《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進入《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的產品可在政府采購活動中享受政策扶持。
由于能夠在政府采購中享受扶持政策,因此,各個廠商對于進行自主創新產品認證申請的范圍和條件尤為關注。 根據這份2009年度《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申報說明》,包括計算機及應用設備、通信產品、現代化辦公設備、軟件、新能源及裝備以及高效節能產品在內的六大領域的科技產品成為參與認定的主要產品范圍。而在認定條件一欄,只有“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權益狀況明確”和“產品具有自主品牌”的產品方可參與認定工作。《說明》同時還對何謂“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做出了明確說明。
這項政策的出臺獲得了來自國內企業界的好評。一位參與申請的國內軟件企業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科技部的這個認定工作,“目標準確思路清晰”,如果能夠入圍,對于企業將是很大利好,尤其是在政府采購方面,將打破國外產品占主導市場的格局。
但是,在科技部本月公布的2010年認定工作的最新《征求意見稿》中,這兩項有利于國內科技企業的認定條件卻被“改頭換面”。原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規定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兩條較為模糊的規定:“申請單位通過技術創新或通過受讓,對所研究開發的產品依法在我國享有知識產權或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權,且無爭議或者糾紛。”、“申請單位依法在我國擁有產品的注冊商標專用權或使用權。”
上述軟件企業負責人說,這意味著原先認定工作傾向于國內企業的優惠被取消,未來跨國公司的產品也能被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
跨國公司集體游說
事隔不足半年,科技部等幾部委關于自主創新產品的認定工作,為何在關鍵條款上出現如此變化?很大程度上,這種措辭的變化與跨國公司的集體反彈和游說有關。這其中,代表美國科技公司利益的美國商會起到了關鍵作用。
記者了解到,科技部去年底推出的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使得外國高科技公司非常擔憂。外國高科技公司普遍認為,這意味著未來國外品牌的產品,將被政府采購拒之門外,這將使他們遭受巨大經濟損失。
在此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高科技企業,通過在華非營利組織——位于北京的中國美國商會以及位于上海的上海美國商會和美國技術產業團體——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透過海外媒體公開表示抗議。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柏邁高表示:“中國官員已經在以前的聲明中明確指出,國有企業采購應只基于市場力量。然而,目前半數以上的美國企業在國有企業采購領域的銷售額已受損,或有預期損失。根據中國在入世協議中的承諾,我們請求中國政府將國有企業完全排除在有傾向性的采購政策之外。”
該商會還公布了針對科技部此項政策的一項最新調查。該調查于2010年初進行,203個中國美國商會的會員參與了調查。調查顯示,在華美企認為他們在國有企業及政府采購中遭遇產品歧視,對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表現出了嚴重擔憂。有57%的高科技和信息技術企業認為,該政策將日益顯現出對其業務的負面影響。甚至在中國全面實施這一政策之前,已有37%的美國高科技和信息技術公司報告稱,其銷售額已經因眾多有傾向性的政策而遭受損失。 上海美國商會3月底也做出了類似調查。調查結果同樣顯示,30%被調查企業認為科技部新政侵害了公司在華業務。上海美國商會表示,他們將對此事保持高度關注,并已經著力促成有關方面在五月進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對此事進行討論商議。
美國商會游說的另一張王牌則是透過渲染在華投資環境的惡化向政府施壓。中國美國商會近期的一個報告說,由于中國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將外資企業排除在中國一些蓬勃發展的市場領域之外,在華跨國公司的不滿情緒日益抬頭。
扶持自主創新遇阻
盡管沒有官方或者第三方數據明確表明中國政府采購的整體市場規模,但是業內人士估計,每年政府在科技產品上的采購額超過10億美元。記者在對地方政府采購中心的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跨國公司依然在地方政府采購中扮演主角。
長三角地區一位政府采購中心內部人士接受采訪時說,科技部去年確實下發過相關的征求意見稿。但是至今他們并沒有收到任何有關自主創新產品的目錄。
“據我所知財政部和科技部從來沒有下達過任何文件,強硬要求我們在采購中必須使用國內品牌。”該人士說,唯一一個硬性規定的就是政府在采購國外純進口產品時,必須經財政部門審批,這種產品在政府采購中占的總量很小。另外,由于很多產品很難界定,比如計算機,CPU是國外品牌的,組裝后的成品又是國內品牌,所以政府采購中并不主要以品牌來區分。
而在實際工作中,目前政府采購的辦公設備等物品,主要仍以國外品牌為主。該人士表示,通常政府采購中心會根據各個部門提出的具體要求,對相關采購產品進行招標。在實際招標過程中,有些客戶往往覺得質量有保證,更加青睞于國外品牌,也會因此提出一些硬性指標,將國內品牌產品擋在門外。“所以從實際結果上看,國外廠商在政府采購中占有很大優勢。”
上述軟件企業負責人說,無論是在政府采購還是流通市場,中國本土科技企業在與跨國公司的較量中都不占優。雖然美國政府一再強調WTO的公平貿易原則,但美國政府所支持的“自由和公平競爭”僅限于本國企業之間,一旦涉及對外競爭美國政府就不再采取“中立”姿態,而是明確扶持本國企業。在保護技術創新方面,美國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呼吁中國政府在此問題上要明確態度,積極保護國內本土創新企業的利益。
商務部旗下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網的一篇調查文章表示,美國政府對企業的扶持,特別注意參加有關計劃的企業權利與義務的平衡,避免少數企業從政府計劃中得益,其中一個公認的原則是:政府扶持技術創新活動應當限制在“競爭前”階段,即未形成具有實際市場前景產品的階段;但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對企業的扶持政策有向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階段的擴展趨勢,正在突破政府僅限于“競爭前階段”給以扶持的界線。
來源: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