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家電下鄉惠農強農、拉動消費、帶動生產的作用,國務院第91次常務會議決定,允許各省(區、市)在現有9類補貼品種之外自主選擇一個新增品種納入家電下鄉政策補貼范圍。為加強新增品種管理,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新增品種補貼政策
(一)對農民以及國有農、林場職工在戶口所在省(區、市)內購買新增品種,按銷售價格的13%給予財政補貼,每類補貼品種設定最高補貼限額。補貼資金中央財政負擔80%,省級財政負擔20%,新疆、內蒙古、寧夏、西藏、廣西等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及“5.12”汶川地震51個重災縣所需補貼資金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
(二)財政部商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地方每類新增品種的最高補貼限額。各省級財政、商務、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綜合考慮農民消費能力、市場占有率、價格結構等因素,確定新增品種的最高限價,報財政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
(三)新增品種實施期限,與各地家電下鄉政策實施截止時間一致。新增品種每戶限購2臺(件)。
二、新增品種具體型號的確定
(一)新增品種的具體型號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產生,由各省級財政、商務、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
(二)各地招標時應當遵守《招投標法》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得搞地方封鎖和壟斷,不得設定注冊資本、經營規模等附加條件限制企業投標,不得變相指定企業以及品牌型號,不得設定恫嚇性違約責任嚇阻投標人。
(三)招標文件中產品標準應對投標產品的報價、產品性能、售后服務等方面予以明確。主要是:(1)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市場占有率較高,企業具有較強的開發和生產農村家電產品的能力和經驗;(2)節能及安全設計、模式、效果等具有較高水平;(3)符合國家環保標準;(4)適應農村消費環境;(5)質量和功能適合農民使用;(6)具有較強的維修服務能力,維修網點覆蓋率能夠滿足農民對售后服務的要求。
(四)各地招標確定具體產品型號及各品種的中標價格銷售最高限價后,要與中標企業簽訂中標協議書,要求其在產品質量、銷售價格、網絡建設、誠信和服務等方面做出明確承諾,作為檢查、考核的依據,并繳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
(五)招標結束后,各地要將招標結果報財政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
三、承擔下鄉任務的流通企業
目前已中標的流通企業可以承擔新增品種的銷售任務。若現有中標流通企業不能滿足新增品種的銷售任務,各地可按照家電下鄉有關政策要求自行組織流通企業招標,適當增加流通企業銷售新增品種,中標流通企業需在商務部、財政部備案,其下屬銷售網點需在所在地縣級商務部門備案。
四、新增品種中標產品的管理
(一)新增中標產品生產、銷售、補貼等工作按照《家電下鄉操作細則》等有關規定管理,需在家電下鄉信息管理系統中錄入相關信息。
(二)中標生產企業應當按家電下鄉有關政策規定,對新增中標產品逐一加制統一的產品標識卡及號碼,新增中標產品外觀等應符合家電下鄉專用標識使用規范。
(三)各地要參照《家電下鄉中標企業考核及管理辦法》(財建[2009]682號),建立對新增品種中標企業的考核及管理制度。
(四)新增品種與統一實施的9類產品一并納入對地方的考核體系,考核辦法適用于《家電下鄉工作考核辦法》。
五、工作要求
(一)各省級財政、商務、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新增品種的具體操作辦法,報財政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
(二)各級財政、商務、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把新增家電下鄉產品補貼政策落到實處,切實把好事辦好。
各地新增家電下鄉補貼品種明細表
序號 省份 新增補貼品種 備注
1 北京市 抽油煙機
2 天津市 抽油煙機
3 河北省 電動自行車
4 山西省 電動自行車
5 內蒙古自治區 抽油煙機
6 遼寧省(含大連市) DVD影碟機
7 吉林省 電飯煲
8 黑龍江省 電飯煲
9 上海市 燃氣灶
10 江蘇省 電動自行車
11 浙江省(含寧波市) 抽油煙機
12 安徽省 電動自行車
13 福建省(含廈門市) 燃氣灶
14 江西省 電動自行車
15 山東省(含青島市) 電動自行車
16 河南省 電動自行車
17 湖北省 電動自行車
18 湖南省 燃氣灶
19 廣東省 電飯煲
20 廣西壯族自治區 電壓力鍋
21 海南省 電飯煲
22 重慶市 電飯煲
23 四川省 電飯煲
24 貴州省 DVD影碟機
25 云南省 電動自行車
26 西藏自治區 電壓力鍋
27 陜西省 電動自行車
28 甘肅省 抽油煙機
29 青海省 電壓力鍋
30 寧夏回族自治區 燃氣灶
3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燃氣灶
各地新增家電下鄉補貼品種最高補貼限額表
序號 新增補貼品種 最高補貼限額(元)
1 抽油煙機 338
2 電動自行車 260
3 DVD影碟機 65
4 電飯煲 65
5 燃氣灶 195
6 電壓力鍋 78
來源:財政部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