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10年全國兩會傳遞的政策信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0-03-26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要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滿足民眾的基本住房需求。《報告》中遏制房價上漲的手段,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繼續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財政擬安排保障性住房專項補助資金632億元,比上年增加81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280萬套。此外,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各級政府切實負起責任,嚴格執行年度建設計劃,確保土地、資金和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二是繼續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費。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應,加快普通商品房項目審批和建設進度,規范發展二手房市場,倡導住房租賃消費,盤活住房租賃市場。


      三是抑制投機性購房。加大差別化信貸、稅收政策執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預售制度,大力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辦法,抑制土地價格過快上漲;加大對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哄抬房價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要警惕房價熱門話題使調控政策偏離靶心


      中央提出的上述重大舉措,可以說高屋建瓴,切中要害。然而,中央的決策絕非發幾個文件或開幾場動員大會就能落實。在大眾傳播的時代,對“熱門話題”尤其需要深入思考。按馬克思的話來說,只有把道理徹底想透了,理論才能掌握群眾,并變成物質力量。


      春節剛過,新華網、央視網啟動了“我有問題問總理”的網上調查,房價一度成為首位問題。而2008年、2009年,反腐敗問題居公民關注問題之首。


      這一方面說明,房價問題關注度確實高,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網上調查的對象基本排除了農村居民、城市務工農民,城市中新富階層和低收入階層的參與也比較少。參與網上調查的大多數人關心的是“房價”,希望政府幫忙把房價降下來,而很少有人提出“政府要給我蓋保障房”。由此,不難發現這個“熱門話題”的高度話語壟斷特征。因此,一定要冷靜看待,否則調控政策容易偏離靶心。


      現在看來,中央政府層面頭腦非常冷靜。這個靶心就是:解決城市中低收入階層乃至農民工等城市新移民住房保障問題。溫家寶總理強調過,解決房地產問題,關鍵是分清政府責任與市場作用。政府的首要責任,不是把所有人推向市場,不是支持80后甚至90后人人購房,而要把足夠多的土地、資產投入到保障性住房。


      政府要為保障性住房“托底”,但不能就此對商品房“開閘”


      自《國務院關于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若干問題的意見》公布以來,海南島房價飆漲,令人瞠目結舌。包括衛留成、羅保銘兩位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等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始作俑者”,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強調: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最重要的是優先解決海南本地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問題。


      這值得叫好。但必須警惕一種傾向,即政府為保障性住房“托底”,對商品房市場“開閘放水”。現在有許多房地產分析師格外看好商品房前景,原因就是打了這個算盤:政府只管中低收入階層住房,開發商“只管為富人蓋房子”。


      這不僅將使我國土地稀缺國情面臨嚴峻挑戰,也將是對社會和諧構成挑戰。如果海南島有兩種住房:一種是整齊劃一的公房,一種是漂亮的別墅,將不僅成為貧富分化標志,還會導致島外、國外富有階層對原住民“殖民”。這種模式是不可維系的,因為倘若這種模式在海南島夠確立,當然可以拷貝到京、滬、蘇、杭,那豈不是要再現當年的“租界風光”?顯然這一格局不可能維系,但在方向錯誤情況下,卻可能先“走一半再說”,會留下大量“爛尾樓”,造成巨大社會浪費。


      國土資源部對此的判斷比較全面。全國兩會期間公布的《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房地產用地供應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強調,要確保保障性住房、棚戶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70%,嚴格控制大套型住房建設用地,嚴禁向別墅供地,這個方向是符合國情和房地產市場供求實際的。


      調控不能“一刀切”,要防止東部發燒、西部吃藥


      溫家寶總理和中央政府都明確提出:要警惕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勢頭。注意“部分”一詞,就是不要一刀切。


      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中西部地區近年來城市基礎設施有了較大完善,房地產建設用地供應比較充足,房價、地價價位基礎不高,因此既可以吸引開發商購地,也可以利用市場杠桿吸引外來投資、投機性購房。溫家寶總理強調限制、打擊投資、投機性購房,前提是對我國部分城市房價出現過快增長的判斷,不是從直轄市到中西部小城鎮“一掃而光”。


      2009年以來,中西部城市在金融危機過程中,承接了來自東南沿海產業轉移,刺激了長期低迷的土地市場,造成地價提升。如果管理得當,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和中西部開發是一個難得機遇,要防止“京滬頭疼、湘鄂吃藥”局面。要在密切關注“高房價向二、三線城市快速蔓延”說法的真假虛實、防止一線城市地價急劇波動的同時,以土地政策為杠桿,推動產業轉移,推動中西部崛起,改善當地民生。


      告別“土地財政”,轉變房地產增長方式


      房地產業存在的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但中央政府的意思不是“解決掉開發商”,而是要推動房地產業的增長方式轉變。


      針對地方政府嚴重的“土地財政依賴癥”,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委員厲以寧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開發商眼光要放長遠一些,百姓“安居”可以帶動房地產更大繁榮。


      即使不考慮統計比重,僅從純粹心理預期上,地價也是推高房價的重要因素之一。房價畸高,百姓需要幾十年才能還清貸款,其他消費自然下降。要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將商品房價格穩定在合理范圍。


      當然,要地方政府放棄“土地財政依賴”,中央政府首先要逐步有序地走出GDP依賴。目前,一些地產商公開表示,房價下跌會影響GDP:“房地產打下去,GDP就掉下去了,總理比開發商還急。”厲以寧委員反問:“為什么一定要那么高的GDP呢?”


      中央提出保持8%~9%的GDP增速、3%~4%的CPI漲幅,在今年很可能被頭腦發熱的地方經濟突破。所以必須為經濟增長確定一個“天花板”,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而逐步解決國民經濟對土地消耗和房地產業的過度依賴。


      推動房地產本身增長方式轉變,就是從追逐暴利轉變為可持續增長。在這方面,房地產商眼光要看遠一點。中國新一輪城鎮化進程啟動后,每年將有1000多萬人進城。只要政策得當,放開戶籍限制,新一輪城鎮化進程至少將持續20年,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具備如此之大的住房消費潛力。如果房地產業一條道走到黑,地方政府不撞南墻不回頭,實際上是把世界最大消費群拒之門外,這不僅是一個產業而且將是一個社會的不幸。

    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