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三五”末,全國各類創業孵化載體達到10000家,國家級孵化器超過1500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超過3000家。30%的國家級孵化器建成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專業孵化器超過40%,形成一批特色眾創集聚區……
近日,科技部印發《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三五”發展規劃》,旨在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包括眾創空間等創業孵化載體)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培育發展經濟新功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戰略地位凸顯體系日臻完善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孵化器事業進入全面深化發展階段,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我國孵化器戰略地位凸顯、社會共識高度凝聚,行業開拓創新、孵化體系日臻完善,眾創空間迅猛發展、大眾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創業孵化績效卓著、經濟新動能不斷匯聚,服務創新全面提升、社會影響持續擴大,國際合作穩步推進、全球鏈接能力增強等六大特征。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納入火炬計劃統計的孵化器達2530家(國家級孵化器736家),從業人員近4.3萬人,孵化面積超過8600萬平方米,分別是“十一五”末的2.8倍、2.1倍、2.9倍和2.9倍。2011-2015年,累計畢業企業數量從39562家上升為74838家,呈不斷增長態勢。
與此同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源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國孵化器建設也實現了從注重載體建設向注重主體培育的轉變、從注重企業集聚向注重產業培育轉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創富源”和“就業源”。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孵化器累計新孵化科技型企業10.5萬家,孵化企業累計R&D(研究與開發)投入近2000億元。2015年末,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達10.2萬家,是2010年的1.8倍,擁有各類知識產權15萬件,聚集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1350余名。
“十二五”期間,一批順應網絡時代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眾創空間大量涌現。2015年火炬調研數據顯示,全國已建成各類眾創空間2300余家(經科技部備案498家),出現了多種基于不同服務重點和核心資源的新型孵化模式,推動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創業者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業態提供了有力支撐。
因應新形勢提出新目標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規劃》也提出,我國孵化器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當前創業孵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尚不能完全滿足創新創業活動的巨大服務需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發展新引擎,創新創業活動呈現新規律,對孵化服務產生新需求,我國孵化器將面臨更大挑戰和更高要求。
對此,《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要推動我國孵化器圍繞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實現新的提升發展,即從服務初創企業到培育新經濟源頭的提升,從集聚創業要素到促進資源開放共享的提升,從注重綜合服務能力到打造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提升,從側重服務供給導向到側重服務需求導向的提升,從推動國際合作到融入全球創新創業網絡的提升,從營造局部創業氛圍到引領全社會創新創業文化提升。加快實現孵化器類型多元、服務高效、資源共享、機制靈活、區域協同、氛圍濃厚的發展態勢,形成多種力量、多種模式、多種機制共同促進的全鏈條、多層次創業孵化新格局。
根據《規劃》,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三五”總體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圍繞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完善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業孵化服務體系,匯聚國內外資源、融合全球各類孵化要素,以強化導師輔導與資本化服務促進高水平創業,以打造一支職業化孵化隊伍提升服務能力、質量和效率,以孵化未來、成就夢想的孵化文化引領更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激發創業企業和高成長企業大量涌現,催生新技術、新服務、新產品、新產業快速發展。
到“十三五”末,全國各類創業孵化載體達到10000家,國家級孵化器超過1500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超過3000家。五年累計新增孵化創業企業和創業團隊達20萬個,孵化畢業企業達5萬家;在孵企業R&D累計投入超過1000億元,獲得有效知識產權超過20萬件;上市和掛牌企業超過2000家。國家級孵化器和國家備案眾創空間中,50%以上具有創業投資功能,60%搭建或共享公共技術服務平臺,70%以上從業人員接受專業培訓,80%形成創業導師輔導體系;引進海外孵化機構100家,在海外建立孵化機構100家。
完善創業孵化鏈條力推九大重點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在秉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多元共存、協同發展,強化服務、持續創新,面向大眾、服務實體,科學評價、分類指導等發展原則基礎上,《規劃》明確要求“著力推動九大重點任務”。
具體包括,服務大眾創業,支持孵化器多元化發展;優化金融服務,推進投資孵化融合發展;提升孵化質量,帶動創業服務精益發展;促進開放協同,加速創業孵化生態發展;增強區域合作,構建孵化器協調式發展;融入全球網絡,注重孵化器國際化發展;推動改革創新,促進孵化器可持續發展;營造創業氛圍,引領創業文化繁榮發展;強化自律規范,形成孵化行業健康發展。
《規劃》強調,要加強創業孵化鏈條建設,推動眾創空間質效提升,實現專業化發展,促進科技企業加速器發展,加大專業孵化器布局力度;鼓勵孵化模式創新,支持集團連鎖孵化、企業內生孵化、平臺開放孵化等新型孵化器建設,形成多元孵化、協同促進的孵化器發展新格局。
同時,強化孵化器投融資服務,加強資本驅動功能,圍繞創業鏈部署資金鏈,建立由孵化器自有資金和外部資本共同構成的多層次創業孵化投融資服務體系,滿足不同階段的創業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深化“投資+孵化”發展模式。
此外,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孵化器開放發展水平,實現線上線下服務協同,強化市場化資源整合鏈接能力,整合各類創業要素;支持各類創新創業孵化集聚區建設,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業孵化生態。
《規劃》提出,要加強區域內和跨區域孵化器的交流合作,完善區域孵化器網絡,發揮行業組織促進區域合作的平臺作用,強化中心城市和高新區對周邊縣市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形成區域內部協同、跨區域協調、各層級全覆蓋的孵化器發展格局。
據悉,為保證發展目標的順利完成及重點任務的順利實施,《規劃》還從加強組織領導、資金投入、政府分級分類引導、政策、強化考評、宣傳等方面加強保障,旨在推動孵化器行業規范和創新向更高水平發展,以迎接歷史發展新階段。(本報記者于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