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家生態補償制度框架已經構建,新《環境保護法》要求,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于生態保護補償。
(圖片來源:互聯網)
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列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容之一。記者了解到,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于2012年正式實施。目前,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以三年為一個周期的第二輪試點將在今年年底全面完成。
專家表示,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密集落地,國家生態補償制度框架已經構建,發展路線圖也已基本明確。針對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未來應繼續完善并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健全補償長效機制。
流域上下游補償機制試點已在多地區鋪開
“目前,新安江流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干凈水,占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的68%以上,初步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中共黃山市委書記任澤鋒在近日召開的“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上介紹稱,目前試點工作已經入選全國十大改革案例,并寫入了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上游地區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工作機制,包括綜合協調、垃圾兌換“超市”、斷面水質考核、創新資金投入、項目管護機制等,為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補償制度積累了經驗。據悉,目前,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范本的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已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河北、天津、陜西、甘肅等多地逐步推開。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指出,跨流域補償機制,是突破行政分割,實現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新安江作為全國首個跨流域補償試點,實現了良性聯動,有力地證明了加強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經濟是正相關關系,對推動全國綠色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國家生態補償制度框架已經構建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指出,當前,國家生態補償制度框架已經構建。新《環境保護法》要求,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于生態保護補償。
《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科學界定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權利義務,加快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調要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逐步增加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此外,據透露,發改委牽頭正在研究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
同時,國家生態補償發展路線圖也已基本明確。《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明確了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分領域重點任務,提出建立穩定投入機制、完善重點生態區域補償機制、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健全配套制度體系、創新政策協同機制、結合生態保護補償推進精準脫貧、加快推進法制建設等體制機制。
在《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就流域上下游補償基準、補償方式、補償標準、建立聯防共治機制、簽訂補償協議等主要內容提出了具體措施。
國家生態補償框架也正在不斷延伸,補償范圍從單領域補償延伸至綜合補償,補償尺度從省內補償擴展到跨省補償,補償方式從資金補償轉變為多元化補償。王金南表示,在單領域補償方面,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已經成為我國流域共同開展綜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森林生態補償機制正在不斷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穩步推進,濕地、耕地等其他領域生態保護補償也在積極推進。目前,我國的生態補償已從單領域補償拓展到綜合補償,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不斷優化,補助范圍不斷擴大,補助資金逐年增加。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