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只停了10分鐘,排隊繳費卻用了半小時,停車場“一桿一停”的低效繳費方式,讓出行者只能“望桿興嘆”。在人流量相對集中的醫院、學校、商場、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這種排長隊繳停車費的問題更是頻繁上演。
5月15日,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委正式批準發布《停車場電子收費》系列國家標準。根據該標準,未來,安裝ETC設備的車輛在進出停車場時,無須再停車取卡、刷卡或現金交費,“停車難、繳費慢”問題將得以緩解。
每輛車節省10秒以上
ETC(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與MTC(人工收費系統)相比,通行時間到底可以節省多少呢?標準起草組專家告訴記者,通過對北京市高速公路主線收費站通行時間進行現場調查統計,MTC進口車道和出口車道的平均服務時間分別為6.0s和14.0s,ETC車道平均服務時間為3.6s,通行時間顯著少于MTC車道。
“每輛車相差10秒多時間,如果在車流集中的區域和時段,將大幅節省車主時間,并有效緩解擁堵。”標準起草組專家說,在與ETC融合后,遍布城鄉的停車服務網點,還可方便車主充值、索取發票等,提高行業服務效能。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我國城市停車管理網點散亂且情況各異,現金、刷卡、二維碼等收費方式平行存在,很多停車場自行設定收費管理系統,并不能與外界互聯互通。
“各個網點的環境條件差異大,服務效率參差不齊,停車場電子收費急需出臺相關標準。”標準起草組專家告訴記者,采用統一的ETC技術標準,可減少建設成本,無須在車上安裝ETC設備外的更多設備,省去了停車場各自發卡的成本。同時,可減少收費員的勞動成本,杜絕停車場管理的種種弊端。
記者了解到,在高速路應用領域,2015年,全國29個省份(西藏、海南因無收費路段除外)高速路實現ETC通刷,全國6000余萬ETC用戶可一卡暢行全國,有效提高了收費站的通行效率。
如今,隨著《停車場電子收費》系列國家標準的出臺,6000余萬用戶的“暢通無阻”將延伸至出行的“最后100米”。標準起草組專家表示,停車場收費實現聯網電子化以后,還可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實時信息,作為智能交通或者物聯網的一部分,實現停車場信息實時發布、車流引導等目的,緩解交通擁堵壓力。
新老場景將完全兼容
據了解,2012年,北京市率先在首都國際機場T1、T2、T3停車場開通ETC通行服務。截至2018年5月,已簽約近百家ETC停車場。據標準起草組專家透露,2017年已開通ETC停車場的ETC交易率為45%~55%,單月交易峰值近78萬筆,年交易量近680萬筆,年交易額達到7044萬元,極大方便了北京市370萬ETC用戶和其他省市的進京ETC用戶在停車場的交通出行。
“開通ETC應用,是否會增加停車場投入?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北京地區一些社區停車場物業管理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了上述憂慮。
“高速路ETC電子收費系統和停車場電子收費系統完全兼容。”據標準起草組專家介紹,停車場收費的場景與高速公路收費站非常相似,將成熟的ETC技術用于停車場管理,配合停車場統一收費模式,將極大提高停車場出入口通行效率,實現停車位數據采集和停車誘導系統,將車輛和停車位數據應用于停車場信息發布、車聯網、移動電子地圖等應用中,促進我國智能交通建設發展。
對于成本問題,標準起草組專家表示,采用統一的ETC技術標準整體上并不會增加停車網點成本,可以明顯提高停車場運營效率,所帶來的收益遠大于投入,還省去了停車場各自發卡的成本,減少收費員的勞動成本,杜絕停車場管理的種種弊端。(記者 何可)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