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簡稱《決定》),取消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審批,外商投資合伙企業設立、變更、注銷分支機構備案等11項行政許可事項。
《決定》指出,取消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審批后,交通運輸部要督促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通過以下措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享受國民待遇,嚴格按照國內道路運輸經營相關規定進行管理,依法辦理“道路旅客運輸經營許可”“道路貨運經營許可”等相關行政許可事項。此外,《決定》也要求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完善道路運輸安全相關規定,加強安全檢查,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進行處罰。
此前,7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了“取消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審批”的決定。交通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則在7月26日的發布會上指出,交通部將加強與商務部的溝通協調,研究廢止兩部門聯合制定的《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管理規定》及相關配套文件,確保此項改革落地。
吳春耕說,多年前,交通運輸部就提出“有路大家行車,有水大家行船”的口號。多年來,我國切實履行加入WTO的承諾,積極有序推進我國道路運輸市場開放。自1988年8月批準第一家中外合資道路運輸企業至今,交通運輸部門共批復了3000余項外商投資運輸業的申請,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總額超過600億元,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及道路貨物運輸、汽車維修領域,為中國道路運輸行業有序利用國外資金,吸收借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道路運輸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外商投資交通運輸業還存在不少問題,經濟學家宋清輝坦言:“此前,在交通運輸領域存在外商投資道路運輸經營及道路運輸相關業務不能夠完全享受國民待遇的情況,使得外商在該領域的投資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宋清輝還告訴《中國貿易報》記者,《決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取消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審批”這一改革落地之后,預計下半年交通領域有效投資將會進一步擴大。
“外資將更快地進入物流、交通運輸體系,《決定》和負面清單的效應在今年年底會凸顯出來。”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電商物流產業分會秘書長律景昌也作出了相近的判斷。
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鐵路運輸業投資額增速為-10.3%,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速為10.9%,分別低于去年同期的1.9%、23.2%。
在業內人士看來,《決定》中的這些措施與正式施行的2018版負面清單相得益彰。2018版負面清單中就涉及到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等領域。律景昌說:“交通、物流領域這一系列對外開放措施,對外商來說是一個拓展市場的好機會。以前在交通運輸領域,外商投資項目只能借助一些國企,尤其是央企的力量來介入地方項目的投資。現在取消種種限制以后,外資就可以直接深入到了干線、地方級的道路運輸、物流業進行投資。”
律景昌認為,交通運輸業的進一步開放,對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也是一個機會。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而言,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投資回報周期比較長。現在的格局則是在國資投資的基礎上,外資進入可提供重要的補充,帶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
“對于外資而言,則會有兩個市場是可以去拓展的。”律景昌說。一是投向物流園區,原來的物流園區中有90%是政府主導的,這部分園區就出現了跑馬圈地的問題,真正運營起來的園區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外資進入以后,可以實現園區的“聚新、聚金、聚智”;二是投向保稅區和內陸自貿區,內陸一些自貿區是在保稅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國95%的保稅區的業務、功能到現在還未完全應用出來,這部分就是交通運輸業或者物流業的延伸,也是外商可以大展身手的市場。
“當然,這些措施里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政府對交通運輸業的監管,行政干預手段仍然存在,給進入該行業的外商帶來一定的投資顧慮。”宋清輝希望在未來,交通運輸業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一些,以激發外資的投資熱情。(記者 張凡)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