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四大看點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5-25





    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搭建整體框架
     
    ——《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四大看點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工作任務進行了要求和部署,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搭建了整體框架。
     
      現階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有著現實而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現階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頂層設計的文件,《意見》一經發布立刻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么在破除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障礙上有哪些關鍵看點呢?
     
      看點一: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
     
      長期以來,城鄉間存在二元壁壘,要素流動不合理,存在體制機制障礙。《意見》提出堅決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主要采取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制度、穩慎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等9項改革舉措。這些舉措的推出將為城鄉間要素合理配置創造條件。其中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受到較大關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工作生活,但是卻很難享受到市民化的待遇。健全市民化機制,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松放開城市落戶限制、促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等,將為鄉村轉移人口提供必備保障,并有序促進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增強城市的包容性、競爭力和反哺農村的能力。
     
      看點二:穩慎推進農村土地改革
     
      土地問題是關系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和繁榮穩定的根本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次《意見》也強調穩慎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土地活,鄉村才有活力。《意見》提出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制度、穩慎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等,這將為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促進城鄉統籌建設發展提供支撐。這些改革舉措將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創造條件,打通城鄉兩個地理空間和工農兩個產業現代化。
     
      看點三:推動公共資源服務普惠共享
     
      相對于城市,鄉村建設落后、資源服務欠缺,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短板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表現。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必須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鄉村,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為推動城鄉公共資源服務普惠共享,《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建設、管護上城鄉統籌,使得城鄉一體,互通聯結。《意見》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補足鄉村發展短板,推動城鄉互融,普惠共享。
     
      看點四:繁榮鄉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鄉村振興總要求首先是產業興旺。繁榮鄉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對于鄉村建設是重要支撐,也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有利于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將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為重要關注點,要求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農企利益緊密聯結機制,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同時,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持續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在繁榮鄉村經濟上提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鄉村文化保護利用機制、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健全城鄉統籌規劃制度等6項改革舉措。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提出完善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環境、健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機制、建立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強化農民轉移性收入保障機制、強化打贏脫貧攻堅戰體制機制等5項改革舉措。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