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份提案聚焦美麗福建 生態建設要有考核硬約束


    時間:2013-01-28





      多份提案聚焦美麗福建 關注治理水土流失

      生態建設要有考核硬約束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在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不少委員將目光投向“美麗福建”。民盟福建省委、民進福建省委及洪游奕等委員,就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態建設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提案。


      治理后又出現新的流失

      民盟福建省委向大會遞交了《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福建》的提案。提案指出,目前,全省仍有1.2萬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30萬畝坡耕地和2000個崩崗侵蝕溝亟待治理,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近50%,水土治理投入巨大、任務艱巨;多數水土流失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強,治理水土流失的困難較多;

      一些地方雖已治理,但出現反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

      提案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減少對GDP和招商引資的考核,增加對生態保護完成情況的考核。引導樹立綠色的政績觀,完善領導干部考核的標準和辦法,完善問責獎懲制度,形成適應生態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約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代價而追求GDP。

      提案建議,打造若干個宜居宜業宜游城鄉協調發展的特色城市、魅力城鎮,提供可以借鑒的綠色發展范式。堅持走綠水青山、民富市強的道路。朝著建設自然、生態、現代、宜居的幸福新城的發展方向,努力實現轉型跨越。讓“生態立市”成為城市發展的戰略選擇。

      民進福建省委在提案中提出,要做好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工作,注重“森林人家”、“農家樂”等旅游項目的規范和有序發展,合理控制游客數量,注重生態承載力管理。

      汀江治理可以成為樣板

      黃華委員提出了《關于制定汀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希望通過治理汀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樹立一個建設“美麗福建”的樣板。

      黃華介紹,汀江是福建省唯一的出省河流,流經長汀、連城、武平、上杭、永定5縣,省內全長280公里,穿過閩西流入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與梅江合流為韓江,注入南海。近年來,閩西汀江流域各縣,特別是上杭縣,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持續在工礦企業整治、養殖業治理、水源環境保護等方面投入資金近億元,加強綜合治理,水質狀況總體保持在Ⅲ類水質標準,生態環境良好,為確保流域下游水質作出了努力。

      但是,汀江流域各縣均為山區縣,也是革命老區,財政相對薄弱,亟須解決資金問題。為確保汀江流域下游韓江水質,加大流域水環境治理,推動汀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議盡快出臺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充分運用財政手段,實施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要內容的汀江流域治理補償機制,推動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治理。

      將責任明確到人和山頭

      李榕光委員提交了《加強水土流失治理促進生態省建設》的提案。李榕光說,福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治理困難。據衛星遙感調查,目前全省水土流失總面積仍有12253.7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01%,其中有22個縣市屬于水土流失嚴重區,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水土流失總面積的近一半,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和難點。

      李榕光說,省委提出要在2017年實現建設生態省的目標任務,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是實現生態省目標任務的重要舉措。建議重點加強對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生態脆弱區、山地災害易發區等生態敏感區域的保護,禁止無序采礦、過度開發茶果林、毀林開荒等行為,鞏固“綠色通道”建設和“青山掛白”治理成效,切實在人為水土流失上“多還舊賬,不添新賬”。

      李榕光建議,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層層建立水土流失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和掛鄉分片包干責任制,將責任明確到具體人和具體的村頭、山頭,一年一檢查一對賬。堅持典型示范,大力實施水土流失治理精品示范工程,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向縱深發展。

      建議一把手親自抓環保

      環保喊了很多年,為什么生態方面建設離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洪游奕委員提交了《關于建設美麗福建的幾點建議》,發出了對“環保的質問”。

      洪游奕認為,隨著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環保部門的地位有所提升,但環保局仍然是“弱勢部門”,要聽命于地方領導,難以獨立執法。目前我們考核地方官員的標準,依然是以GDP為主導。雖然生態建設已經被列為考核標準之一,但很少聽到有官員因為環保抓得好而得到晉升,或者因為環境污染而丟官。因此,要將干部考核、選拔機制與生態建設掛鉤落到實處,讓官員有動力,或者有敬畏之心。

      建議提升環保決策層次,由黨或政府一把手親自抓環保工作。省政府可考慮由副省長兼任環保廳長,更好地協調各部門執法。同時,民間環保組織可以做一些政府環保組織沒法做或不好做的事情,互相補充。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