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福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舉行新體制運行揭牌儀式。通過整合提升、創新體制,福州高新區實現政區合一,未來將通過產城聯動的形式,著力打造一個公共配套設施完善、科技含量高、生態環境優美、環保節能、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科技產業新城。二十余載打造科技高地
福州高新區創建于1991年3月,是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第一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經過22年發展,這里已成為福州市技術密集、高效益產出、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比較明顯的區域。截至2012年底,福州高新區已匯集各類企業225家,其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76家、上市企業13家;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工程技術中心1個,院士工作站6個、專家工作站4個,國家名牌產品3個、馳名商標3個,發明專利390項。
據統計,2012年,福州高新區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30億元、總收入620億元、利潤總額35億元、出口總額36億美元、實交稅金19億元,分別比增10.5%、10%、11%、10.2%、10.8%。該區已初步形成電子信息占70%、光機電占18%、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占10%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其工業產值密度為104億元/平方公里,稅收密度為3.2億元/平方公里。
此前,福州高新區實行“一區多園”的管理模式,下轄洪山、馬尾、倉山、臺西科技園四個老園區和主體園——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其中,海西園由高新區管委會開發建設與管理,其他園區由高新區管委會統籌管理,屬地政府負責具體管理。
順應潮流 創新體制
據了解,目前我國共有國家級高新區105家,從管理體制類型來看,主要有政區合一型和派出管理型兩種模式。為突出高新區對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載體作用,使高新區真正成為拉動福州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2012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創新高新區體制機制。當年8月,市編委下發新的“三定”方案,對福州高新區的管理職能作了新調整。
福州高新區管委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由市政府授權賦予經濟社會管理職能,對高新區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決策、統一管理和統一開發;同時,成立黨工委、紀工委,作為市委、市紀委派出機構。整合提升后的福州高新區負責管理洪山、馬尾、倉山、臺西科技園及福州軟件園、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并根據委托行使閩侯縣南嶼鎮及上街鎮建平、新洲、厚庭、馬排、馬保等5個村和倉山區冠洲村的行政職權,規劃面積擴大到約174平方公里。
市委常委、副市長、福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徐鐵駿表示,新體制的運行,意味著福州高新區實現“政區合一”和“人權、事權、管理權”的三權合一,不但發展空間擴大,還擁有了獨立的財政、工商、稅務、規劃等職權。這將大大增加高新區吸納高新產業的承載量,實現產業規劃統籌布局、新老園區資源互補共享,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轉型提升;為高新區打造“馬上就辦、特事特辦、全程代辦”的優良軟環境,加快更多項目更快地落地,從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有力助推我市經濟跨越發展。
新體制打造科技產業新城
現在的福州高新區已經不僅僅是單一的產業園區,而是一個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園區。體制上的創新只是開端。未來,福州高新區要打造的是福州的科技產業新城,使之成為福州市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
在經濟上,福州高新區將以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趕超速度,加快產業規模的提升,力爭到2017年躍上新臺階,經濟規模達到全國高新區中等水平,并憑借地域、政策等優勢對省外高新區產生集聚作用。借助新體制,福州高新區將著力發展自身特色,突出海峽兩岸合作交流特色;集中打造高校產業園、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園、榕商回歸產業園、飛地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園、清華紫光科技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打造成為福州經濟的新增長源、創新驅動的引擎、新興產業和重大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和承接地,輻射和帶動福州科技產業發展。
同時,福州高新區還將“軟硬兼施”,著手建設完善各類基礎配套設施和政策、管理服務體系,到2017年初步建成功能完善、生態文明、環境優美、服務優質、政策優越的科技產業新城。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