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系列修復工程正加速推進 廈門鞏固提升生態建設優勢


    時間:2012-11-20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引自黨的十八大報告

      生態文明建設,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集中論述,并系統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

      對于自然景觀秀麗、資源稟賦不足的廈門來說,尤其需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廈門較早確立生態立市的理念。堅持生態立市的廈門,成功探索了一個個生態文明建設樣本。

      當前,廈門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再次明確將鞏固提升生態建設優勢,把生態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努力打造美麗廈門、宜居廈門。

      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正加速推進,生態文明理念正加快注入每位市民的心里。

      海堤加速開口 海灘連串整治

      日前,兩排堅固的圍擋設施,分別被擺上了高集海堤人行棧橋的高崎和集美兩側,在其附近,是大大的禁行標志———從這一刻開始,建成于半個多世紀前的跨海長堤首次完全封閉。

      這是為高集海堤開口“讓路”。高集海堤開口改造期間為方便非機動車、行人通行的兩公里多的臨時棧橋,日前開始拆除。

      “高集海堤千米‘口子’,目前已全線打開。海堤開口進入提速期。”施工方透露,按照計劃,到2014年6月底,備受矚目的高集海堤開口改造工程就可圓滿地畫上句號。屆時,廈門東、西海域之間,海洋生物將更好地進行溝通。

      曾“上書”建言海堤改造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余興光表示,在全國的沿海城市中,像廈門這樣通過海域清淤、花大力氣改造海堤等進行海洋生態修復的城市并不多見。

      不僅高集海堤,廈門投入巨資,開展海堤開口和海域清淤工程,以整體修復海岸線生態。如今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正在開口;大嶝大橋建成后,大嶝海堤已隨之破口拆除;五緣灣已打開海堤,不僅恢復了海灣,還保留了濕地;馬新大橋建成后,東坑灣海堤擬破堤還海,盤活整個環東海域水體。

      與海堤開口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沙灘修復工程。日前,廈門在“會展中心岸段沙灘修復工程”即將完工的同時,已快速啟動“島東南部海岸與沙灘綜合整治與修復”。通過這一系列修復,不僅可以降低早期由硬性固岸和岸線改造帶來的負面效應,保護沿岸的海洋生態,還可以大大增加沙灘的寬度,為市民增添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使得生態文明惠及市民。

      這一沙灘修復工程,只是廈門目前國家級海洋公園建設的一部分。市海洋與漁業局方面透露,該公園規劃總面積24.87平方公里,將把廈大浴場、胡里山炮臺、書法廣場、音樂廣場、黃厝沙灘、觀音山沙灘、五緣灣、上嶼等都囊括在內。此前,環島路沿線的黃金海灘如同斷了線的珍珠項鏈,被一段段地割裂,他們的“串聯”工程,正在加緊推進。

      廈門將建立生態文明考核機制

      比生態修復更可貴的是,在廈門,通過各種形式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正加快注入每一位市民的心里。

      且不說為了給白海豚讓路,廈門果斷舍橋取隧,選擇修建工程更復雜、造價更高的海底隧道,生態保護理念,已貫穿城市建設始終。

      “比如,現在修建大嶝機場,需要圍海造地,但造地前,廈門明確要進行嚴格、反復的海域論證,力求不給子孫后代留下煩惱。”有關專家向記者表示,到底是要圍成圓形、方形還是橢圓形等,都需要嚴格地論證,最后選擇對海域影響最小的方案。

      而從小的來說,每年3月最后一個周六晚上8點半,海上明珠塔失去往日的光環,鼓浪嶼、環筼筜湖的夜景燈、霓虹燈同時熄滅,許多市民家里主動熄燈,熄燈一小時只是暫時的,但保護環境意識的樹立卻是長遠的———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生態文明的理念如今在廈門早已深入人心。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不少廈門的環保人士已經清晰地意識到,要讓生態文明的理念持續深入人心,就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律來支撐。

      記者獲悉,廈門獲得地方立法權后首先制定的就是環保條例,后又明確提出“生態立市”的重大戰略,陸續出臺近20部規章。研究制定我國首個生態文明指標體系,對如何在一個地區建設生態文明進行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未來將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值得欣喜的是,環境教育立法工作已經列入市人大的調研計劃,如果順利,廈門有望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對環境教育進行立法的城市。

      聲音 于偉國暢談生態文明建設

      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暢談廈門生態文明建設。

      于偉國表示,對于自然景觀秀麗、資源稟賦不足的廈門來說,尤其需要通過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動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指導思想和制度約束上形成自覺。廈門較早確立生態立市的理念。廈門獲得地方立法權后首先制定的就是環保條例,后又明確提出“生態立市”的重大戰略,陸續出臺近20部規章。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二是選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路子,在產業發展路徑選擇上自律。努力推動企業集約發展、產業科學發展,大力發展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態農業、高新工業、循環經濟,推進產業低碳化、園區循環經濟,2011年每平方公里創造GDP1.5億元,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而萬元GDP綜合能耗0.5噸/標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0.41噸煤,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廈門注重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服務業比重,推動結構減排。

      三是注重城市環境的提升,人民自發培養健康生活方式和創造優美的生活環境。實施“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環保工程,開展筼筜湖、西海域和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廈門中心城區140多平方公里,海邊、山邊、城市中心大大小小有數十個公園。從居民區出來,500米必有大型綠地,一公里以內必有大型公園。廈門正在實施改善生態環境的五大工程:中心城區綠化、生態風景林、綠色景觀生態長廊、綠色村莊、森林生態休閑建設,提高碳匯能力。預計2015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2%,人均公共綠地11.5平方米。

      “未來我們將持續推進產業低碳化、城市建設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努力創建全國首批低碳城市和自主創新城市,推進全國森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持續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于偉國表示。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