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福州最大的資源,港口是福州最大的優勢。通航道,建碼頭,萬噸巨輪往來不息。十六大以來的10年,福州港的建設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一座面向世界的億噸大港正在崛起。
10年來,福州港“胃口”大增。2011年,福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8218萬噸,而在10年前,這一數據僅為3907萬噸;2002年,福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僅48萬標箱,如今已達到166萬標箱。
跳出閩江口 走向海洋大港
港口,是沿海城市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建港興城,港以城興,這是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也是福州發展的必經之路。
然而,上世紀90年代,福州幾乎所有的碼頭都屬于河口港,即使實施了閩江通海航道二期整治工程,也只能借助潮水通航2萬噸級海輪,難以滿足萬噸級船舶和第一代全集裝箱船全天候進出港的要求。無遠洋航線,缺乏大型深水集裝箱和煤炭、石油、礦石等專業碼頭,已成為制約福州經濟發展的瓶頸。
“船舶進出港受閩江航道潮水限制,當時福州港碼頭噸位不能適應全球海運業大型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市港口管理局局長劉巖松說,當時大型輪船只能停到福州北端的寧波港,再用汽車把貨物運回來。
跳出閩江,奔向大海,勢在必行。
2002年8月20日,福州正式向交通部提交《福州港總體規劃》,將福州港“一分為四”,標志著福州港正式跳出閩江,邁向大海。
如今,福州港已跳出閩江口向海港發展,形成以海港為主、河口港相配套的格局。福州港設計吞吐能力從原先的1000多萬噸,激增到8900多萬噸,為周邊區域發展發揮了更大作用。同時,福州港還與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開展貿易往來,開辟了日本、韓國、東南亞、地中海、西非等集裝箱班輪航線和國內沿海港口海上貨運航線,每年到港萬噸級以上船舶達5000多艘次。
各司其職 港口結構功能更趨合理
“剛剛進駐長樂松下港區時,這兒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漁村。”松下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志剛感慨地說,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國家一類口岸、對臺直航港口,全國糧食現代化物流體系的重要節點。
福州松下碼頭有限公司2004年進駐長樂松下港區,經過8年來的“墾荒”,先后建成1號、2號2個7萬噸級泊位兼靠10萬噸。剛剛建成的3號7萬噸級兼靠15萬噸泊位正在接受有關部門驗收,通過后就能投入使用。
據曹志剛介紹,根據《福州港總體規劃》,松下港區定位為以服務糧食中轉、加工、儲運等臨港產業發展為主的港區。規劃中,松下港區將建設14個大型泊位,用于接卸糧食、集裝箱、散雜貨等。建成后,這里將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最大的糧食集散地。
松下港區著力打造海西“糧倉”,閩江口、江陰以及羅源灣等港區也不甘落后。閩江口港區將以服務沿江產業和旅客運輸為主,逐步實施部分作業區城市化改造;江陰港區以集裝箱運輸為主,以散貨和化工品運輸為輔;羅源灣港區以煤炭、礦石等大宗散貨運輸為主,以集裝箱運輸為輔。
如今,福州各大港區“各司其職”,結構與功能更趨合理,港口集約化程度與綜合競爭力不斷攀升。
巢好鳳自來 臨港產業如虎添翼
隨著港口基礎設施加速推進,福州臨港產業集群快速崛起。
羅源灣海峽西岸軟包裝科技園內,目前世界最大的BOPP生產線正加快建設;江陰港區汽車整車進口項目投入運營進入倒計時,正在準備迎接海關總署、商務部等部門的聯合驗收;可門港區,神華羅源灣煤港電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有序展開,將建設3個40萬噸級散貨泊位、國家級煤炭應急儲備基地、煤炭銷售中心、大型火力發電機組以及可門支線鐵路。
巢好鳳自來,隨著一大批類似海峽西岸軟包裝科技園、江陰電廠這樣的龍頭項目相繼落地、興建和投產,福州各大港區臨港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有資料顯示,港口每增加1元的產值,就能為所在城市帶來80多元的綜合效益。福州港,這個全新的國際航運樞紐港正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為福州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