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閩千姿:在福建泉州感受原生態的閩南文化


    時間:2012-10-26





      由福建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的中國首部木偶戲悲劇《趙氏孤兒》將于11月底在泉州公演。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25日介紹,該劇使用閩南方言,運用泉州傀儡腔調的唱腔,展現泉州提線木偶戲表演的真功夫,將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向世人弘揚優秀的閩南傳統文化。“目前該劇初排結束,27日開始將音樂、舞美等合成排練。”

      王景賢表示,《趙氏孤兒》是中國優秀的悲劇之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木偶版《趙氏孤兒》以最具閩南文化韻味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形式來表現,“肯定是獨一無二的”。

      木偶版《趙氏孤兒》即將公演,是有“中國一絕”美譽的泉州提線木偶的一大喜事,將彌補我國木偶戲在悲劇方面的空白,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提線木偶戲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也將閩南文化發揚光大。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包容的閩南文化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并始終維系著兩岸同胞,向世人展示著兩岸民眾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親緣關系。

      時至今日,閩南文化仍保留著多樣而獨特的風貌。提線木偶、南音、梨園戲等民間藝術,拍胸舞、嗦啰嗹等民俗文化,關帝爺、廣澤尊王等宗教信仰,以及閩南方言、閩南民居等,在閩南文化肥沃土壤的滋養下,千百年來不間斷傳承發展,遠播海內外。

      臺灣旅美學者、知名閩南文化研究學者湯錦臺對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泉州情有獨鐘,他23日晚作客“華大講堂”時贊嘆:“泉州是閩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近2000年的陸地開發和海外貿易史,給泉州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

      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批準設立,成為中國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區和閩南文化遺產的富集區,泉州自覺承擔起了保護與傳承閩南文化的重擔,碩果累累:

      2009年南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2年南音名角李白燕榮獲本屆牡丹獎表演獎,成為海內外南音界首位獲此殊榮的表演藝術家;2011年泉州梨園戲開拍數字電影,《董生與李氏》《節婦吟》兩部精品劇目首次搬上熒屏;2011年泉州市高甲戲新編歷史劇《昭君出塞》榮獲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今年上半年,泉州木偶作為福建木偶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進入聯合國非遺“優秀實踐名冊”項目初選名單,這是中國唯一的初選項目。”王景賢表示,能夠進入“優秀實踐名冊”初選名單,意味著泉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

      與此同時,與閩南文化有關的盛會也絡繹不絕。從2010年起,泉州連續舉辦3屆閩南文化節,成為海內外閩南兒女共享親情和友情的盛會。2013年,泉州還將承辦“世界閩南文化節”,盛大展示閩南文化的精華,用閩南文化凝聚海峽兩岸和全世界閩南鄉親。

      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在今年的閩南文化節開幕式上盛贊:“在泉州這個閩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舉辦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對于深入挖掘閩南文化的豐富資源、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在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中的凝聚力,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

      在泉州,閩南文化在高堂盛會,也在鄉里民間。茶余飯后,府文廟里,南音愛好者自發組成南音社團,搭臺獻唱;錦繡莊里,老藝人表演的布袋木偶戲惟妙惟肖;而兩岸民間社團合辦的閩臺民間歌舞匯演、閩臺小吃節等也不定期舉行,凸顯閩南文化的民間性和草根性。

      如今,泉州正加快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十百千基礎工程”,即建立10個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100個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傳習中心、1000個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點,全面建設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及閩臺紅磚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湯錦臺建議:“在全球視野下,泉州應對寶貴的文化遺產重新認識、建構,進一步提升閩南文化的影響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再創輝煌。他同時表示,今后兩岸可以攜手,以閩南文化為媒,舉辦閩臺戲劇節、閩臺美食節等活動,增強同胞的骨肉情誼”。

    來源:福建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