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清水秀富民強省 福建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


    時間:2012-09-24





      生態,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

      2010年,我省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比2005年減排5.44%和11.2%,超額實現這兩項排放“十一五”減排4.8%和8%的目標。

      2011年,全省12條主要水系達到和優于Ⅲ類水質的比例為95.6%,比2005年提高6.3個百分點,比全國七大水系水質達標率高36個百分點。23個城市空氣質量均達到或優于二級標準,達標城市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6.5個百分點。我省以63.1%的森林覆蓋率連續35年蟬聯全國第一,也是全國唯一的水、大氣和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從2002年成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以來,10年間,優良的生態,是福建的燙金名片,更是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最大優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治理環境與改善民生并舉,福建始終堅持不懈,大步向前。

      生態省建設

      一項科學發展的戰略決策

      “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使八閩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2000年,時任省長習近平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生態省建設,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著眼長遠,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2002年3月,福建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目標。不到一年,福建成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

      緊握生態省建設的接力棒,福建一任接著一任干,政策密集出臺,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2004年11月,《福建省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出臺,提出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讓全省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2010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從法律層面確立了生態省建設在福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2011年兩會,省政府工作報告再次發出“要不遺余力、鞠躬盡瘁抓環保,一屆接著一屆干,兌現生態省的承諾,誓把青山綠水保護好”的誓言。

      “福建生態優越、環境優美,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和福建人民長期精心保護的結果,我們要倍加珍惜,倍加愛護,以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態度,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省第九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孫春蘭的一番話,激動人心,指明了未來五年的目標。

      2011年9月,省政府下發《福建生態省建設“十二五”規劃》,明確到2015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省建設主要目標基本實現,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今年,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中央領導“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要求,總結長汀經驗,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用于全省水土保持的專項經費預算從每年3060萬元追加到3.3億元;“十二五”期間,對全省22個水土流失嚴重縣(市)實施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00平方公里。

      共享綠色

      改善人居環境百姓得實惠

      保護綠水青山,改善人居環境,就是筑就金山銀山,就是讓老百姓真正得實惠。這是生態省建設題中應有之義。

      生態建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各級黨政領導不能總把福建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一掛在嘴上,陶醉其中,必須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這個‘第一’所帶來的好處和實惠,這才是造林綠化的本質目的。”省委書記孫春蘭指出。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也為福建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拓展生態承載空間。

      在63.1%森林覆蓋率的基礎上,我省于2010年啟動以“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為主要建設內容的“四綠”工程,讓森林進城、上路、下鄉、入村。2011年,完成造林綠化面積701萬畝,是往年的3倍,創歷史之最。通過大造林,森林樹種結構得到較大調整,主要造林綠化樹種從以杉木、馬尾松、桉樹3種為主,增加到40多種。

      今年截至6月30日,全省完成造林綠化320.4萬畝,占總任務的106.8%。短短兩年間,全省造林超千萬畝。

      繁花似錦、綠葉滿枝。今年,悄然堅起的兩道五彩斑斕的“綠墻”,讓沈海高速福建段變成森林生態走廊。

      近年來,省造林綠化著力扭轉分布不均的局面,重點向水土流失區、人口集中的城鎮、平原和通道推進,讓綠色成果全民共享。

      同時,堅持經濟發展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繁榮。

      “福建的水系‘自生自飲’,保護得好就能夠‘自清自凈’,污染破壞了就將‘自作自受’。”省長蘇樹林對流域整治保持高度清醒。

      飲用水安全牽動社會的神經。為使綠水長流,確保讓百姓喝上放心水,我省連續4年把重點流域水環境整治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幾年來,數千家“五小”企業、污染企業被關閉或停業整頓。在九龍江流域,315個養豬場被關閉、拆除,234個規模化養豬場實現達標排放,同時削減水產網箱養殖面積3萬多平方米。

      在農村,“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狀況正在改變。2010年5月,我省被列為全國首批8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份之一,啟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計劃3年內投入15億元,力爭到2012年實現農村環境“大變臉”。首批2010年度示范項目涉及519個村莊,總投資5.17億元。截至去年底,已處理農村生活污水593134噸,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7387噸,農村畜禽糞便、污水綜合利用和處理6831噸,COD減排44.87噸,氨氮減排4.75噸。

      從2010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將環保監管納入領導干部年度政績考核內容,在全國率先推行環保“一崗雙責”,未完成環保任務“一票否決”。

      今年2月1日正式實施的《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對未實現污水集中處理的工業集中區,地方主管部門有權暫停審批建設項目。

      皮革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之一,但由于污染治理難度大,成為長期令人頭痛的污染大戶。2010年,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強皮革行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現有生產規模在3萬標張/年以下的皮革企業一律關停,所有皮革企業必須采用國家推薦的清潔化生產技術,實施廢水回用。

      正是這個被稱為國內最嚴厲的皮革整治政策,換來整個行業的華麗轉身,成為環保政策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的成功典范之一。2011年,全省皮革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8年下降10%;今年將比2008年下降20%。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推動,我省環保產業迅速崛起,成為全國節能減排和生態省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2010年,全省環保產業產值近400億元;2011年,全省環保及相關產業產值增幅繼續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力爭產值達到750億元,同時建設福州、廈門、泉州、龍巖4個省級重點新興環保產業基地或環保工業園區。

      生態強省、富民強省,最終目的是要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福建。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