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長蘇樹林近日主持召開省政府第93次常務會議,聽取了近期全省重大交通事故情況匯報,研究通過了《關于加強我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九條措施》,全省即日起開展以“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為主題,為期三年的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行動。
會議強調,道路交通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各級各部門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加強我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全力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發生。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九條措施解讀
強化重點車輛安全整治
各縣市、區要排查摸清轄區內客車、旅游車、危貨車、渣土車、農用車等數量和基本情況,開展專項清查整治。解讀:重點打擊非法載客、非法改裝、已報廢、逾期未報廢、逾期未年檢或無牌無證、套牌假證的車輛,采取從嚴措施堅決予以取締。據悉,清查工作將于9月底完成,整治工作于11月底完成。
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
開展農村道路安全隱患路段聯合排查,把高下邊坡、臨水臨崖、長下坡等路段作為隱患整治重點,優先組織實施。
解讀:今后我省每年實施萬里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力爭五年內基本解決農村道路安全隱患問題。
同時,開展農村道路安全隱患路段聯合排查,把高下邊坡、臨水臨崖、長下坡、急彎陡坡、視距不良等路段作為重點,優先組織實施隱患整治。
整治國省道危險路段
嚴格執行新建、改建、擴建道路交通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強化公路工程設計、交竣工階段的安全評價工作。解讀:路況不良的道路將列入今年國省道安保提升工程,553處事故多發、危險路段整治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由省財政予以補助。屆時,縣市、區政府牽頭,對國省道上仍未納入安保提升工程范圍的安全隱患路段,今年年底完成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按輕重緩急分步實施。
推行客運車輛夜間停車落地休息制度
解讀:調整省內客運企業客車發車時間,加強對夜間客運車輛動態監管,設立停車休息點并做好服務工作。對于客貨運駕駛員的違法行為,我省將嚴厲查處。
運輸企業要督促駕駛人嚴格落實強制休息制度,駕駛人24小時內駕駛時間不得超過8個小時特殊情況下可延長2小時,但每月延長的總時間不超過36小時,連續駕駛時間不得超過4個小時。
加強駕駛人源頭監管
加大駕駛人考試工作監管力度,強化駕駛人安全、法制、文明意識和實際道路駕駛技能考試,將駕校資質與其學員交通違法情況進行掛鉤。
解讀:今后,我省將嚴格落實大中型客貨車夜間駕駛考試,小型汽車增加模擬夜間燈光使用考試。今起各地將組織力量,加大對科目2考試場地改造力度,科目3要設置不少于3條考試路線,增加山區、隧道、陡坡等復雜條件實際道路駕駛考試項目。除了實際操作部分外,在大中型客貨車駕駛考試中,還將加入安全文明駕駛常識內容。
據了解,6月底前,全省各地市駕考科目2、科目3新增、模擬的考試項目要完成改造,施劃到位,申報驗收,投入試運行。9月底前科目3考試將全部實現隨機抽選、計算機評判和人工評判相結合的考試模式。
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教育
各媒體開辟專欄專刊宣傳交通安全,進一步強化中小學交通安全教育,增強全社會安全意識。
解讀:“@福建交警”作為省交警總隊的官方微博,將通過警民零距離溝通,推動福建交通管理工作創新,并為網友提供交通安全服務類資訊,及時解讀、宣傳最新法律法規。同時省交警總隊將與本報進行不定期的安全知識宣傳。
此外,將適時開通手機短信實時提示,及時發布道路通行情況、惡劣天氣條件出行安全提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情況和交通違法及記分等信息。對客貨運駕駛人和有交通違法未處理的駕駛人,每月還將發送一次安全提示短信。
解決農村群眾出行難問題
結合農村安保工程建設和道路改造升級,增加、更新農村客運車輛,提高農村客運通達率。
解讀:“十二五”期間,福建每年計劃安排3000萬元用于農村客運的新增、更新車輛補助,提高農村客運通達率。自8月1日起,對所有農村客運企業的運營資質、客運車輛技術狀況、駕駛員從業資格等情況進行全面核查,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堅決依法取消經營資格。
加大行車秩序管控力度
采取超常規措施,增強重要道口、路段、重點時段執勤警力,強化交通違法行為即時威懾、查糾工作。
解讀:我省將在重要道口、路段和重點時段增派警力,上路執勤;全面啟動省際交通安全服務站,實施24小時勤務;充實鄉鎮派出所警力,加強對農村道路的巡邏管控,從嚴查處農村三輪車、拖拉機、低速貨車超員、無證駕駛等違法行為。
嚴格落實工作考核和責任追究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嚴格監管好各自轄區內的道路、車輛和人員,把道路交通安全納入綜治、精神文明創建、平安建設和績效管理的重要內容。
解讀:對道路隱患和重點車輛排查治理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的地方政府,嚴加問責。對發生重大及以上或者6個月內發生兩起較大及以上責任事故的道路運輸企業,依法嚴處,3年內不得新增客運班線。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