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代表委員熱議深化閩臺交流合作


    時間:2012-03-12





    一灣淺淺的海峽,割不斷兩岸同胞的交流合作。今年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指出,要繼續堅持中央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增強兩岸關系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意基礎,拓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并強調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這是中央的新要求、新期待,也是福建的優勢所在。”

    “要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試作用,進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領域。”

    “圍繞‘五個共同’的新模式,加快平潭開放開發步伐,建設兩岸人民共同的家園。”

    連日的分組審議、討論中,我省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職熱情高漲,紛紛為深化閩臺交流合作、拓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出謀劃策、獻計出力。

    進一步加大先行先試力度

    去年,國務院批復《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賦予平潭比當前經濟特區更特殊、更優惠的全島開發政策。過去的一年,平潭建設加速突破,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等完成投資303.5億元。

    龔清概代表認為,成績的取得,首先得益于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得益于中央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他說,平潭開放開發的優勢在對臺,機遇在對臺,前景也在對臺,要按照“五個共同”的要求,堅持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對接。

    林嘉騋委員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要向中央爭取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借力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建設,擴大開放開發范圍。林嘉騋建議,擴大中央賦予福建優惠政策的覆蓋面,把平潭、福清、長樂統籌起來,甚至考慮三都澳地區的對臺開放,擴大開放開發范圍,使之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目前,常年在福建居住工作的臺胞有10多萬人,臺灣百大企業在福建投資的有50多家,臺商在福建的投資總額超過160億美元,投資區布點擴大到福州、廈門、泉州和漳州。為了在更廣范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推進兩岸經貿往來,周聯清代表建議,把臺商投資區政策擴大到福建全省,賦予更為特殊、更為開放的先行先試政策,加快福建的發展。

    進一步拓展交流合作領域

    作為臺灣籍委員,葉露昆非常關注兩岸交流合作方面的話題。他建議,要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兩岸金融服務、環保問題等方面合作,盡快把ECFA協議后續的一些清單納入先行先試范疇,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更多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莊威委員說,近年來,兩岸的高等教育日益熱絡,但真正實質性合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去年,臺灣給了大陸方面1500多個名額,但實際報到入學的只有700多人,不到計劃的一半。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到臺灣交流學習?他建議,可采取“3+1”模式,大陸的大專生畢業后,到臺灣再讀1年,攻讀本科學歷。“這種模式將吸引更多的大陸學生到臺灣,對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對大陸學生謀得更大的就業空間,都是雙贏的。”莊威說。

    鄭蘭蓀委員認為,福建發展還要靠科技的發展,臺灣地區在這方面,有不少可借鑒模式。比如,臺灣工業研究院為臺灣IT產業的起飛作了很大貢獻,在成果轉化方面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建議,兩岸應在人才交流上再進一步,吸引臺灣高端的科研人員到大陸就業、創業,為福建經濟的發展,也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進一步改善投資創業環境

    環境也是生產力。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建設共同家園,重點要在宜居、宜業上下工夫,不斷改善企業投資環境,吸引更多臺胞來閩創業。

    吳能遠委員認為,未來兩岸關系應該把握住和平發展的潮流和正確方向,雙方都能出臺一些制度性的服務、保障措施,正確認識兩岸關系的關鍵問題,尋找更多的共識,化解分歧。

    “長期在大陸工作的臺商越來越多,做好醫療保障服務,能使他們安心投資興業。”陳紹軍委員介紹,在閩臺商大多在臺灣投保,在大陸看病不能回臺灣報銷。他建議,探討建立兩岸醫療保險合作交流機制,設立“兩岸醫療保險交流合作中心”平臺。比如,在福建安排一兩家三甲醫院,專門為臺商看病服務,醫院提供看病的證明材料,臺商憑此到臺灣的醫保部門報銷。

    杜民代表介紹,科技部已經設立了港澳專項經費,但是對臺方面,國家還沒有專項經費。他建議,財政部設立專項經費,支持海峽兩岸各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對福建這種對臺的前沿省份,給予更多的傾斜支持。比如,繼續加大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其對臺交流基地的作用。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