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坊七巷首引日本技術凈化池水 細菌“吃”臟污有一套


    時間:2012-03-06





    三坊七巷中雅致的院落總有一池碧水相襯,這樣的清幽美景讓不少游客流連忘返。但你能想象到,這些假山池曾經是居民的排污所嗎?池水又是如何變干凈的呢?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開始,三坊七巷首次采用源自日本的生物修復技術,以培育益生菌“吃”掉臟污的手段,逐步完成了劉家大院等院落5口假山池的水體凈化。

    曾為污水池 凈化難度大

    據介紹,三坊七巷的景觀水體原位修復工程已經完工的有劉家大院、光祿吟臺、林聰彝故居及小黃樓四處共5口假山池。承擔本次凈化工程的福州市環保局高級工程師李復員介紹,在三坊七巷改造前,許多居住在此處的居民把假山池當做污水、便溺的排放所,造成水質嚴重營養化,滋生大量的綠色藻類。

    “特別是夏天,人還沒靠近水池邊,大老遠已經能嗅到濃重的臭味。”李復員說道。她還介紹說,在未整治之前,林聰彝故居假山池邊上的老榕樹在池底沉積了厚厚一層落葉。1米的水深,光底泥厚度就達到0.6米。工作人員撈起掉落在池中的落葉后,“洗了十次手還洗不掉手上的臭味”。

    由于這些假山池長年靠底下涌泉補給,封閉的空間沒辦法與外界進行水體交換,自凈能力很差。但出于維護完整景觀效果的考慮,池水凈化不能采用將原池水抽干、把底泥挖掉的傳統做法,這給池水凈化帶來了一定難度。

    細菌“吃”臟污 生物修復一舉兩得

    據李復員介紹,2007年時國內首次引進日本景觀水體生物修復技術。這種技術原先主要用于魚類養殖場的水體凈化,此次用于三坊七巷的景觀水體修復尚屬首次。

    據介紹,這種凈化技術針對的正是如三坊七巷院落內水池這種沒有水體互換的封閉空間。只需要把生物制劑和生物酶按比例投放到水池內,混合的溶劑就能在水面形成一種長效的制劑。這種制劑懸掛在水中幾天后,益生菌就能以幾何級數的裂變大量繁殖。

    投放一段時間后,水里的有害物質會被益生菌消化成水、二氧化碳以及氨基酸,水面也會形成一層類似油污的漂浮層。這時候只需要把這一層漂浮層打撈掉,再重復原先的步驟,定期保養,就能完成水質凈化的過程。此外,益生菌分解出的氨基酸,還能提供給水生植物和魚類更好的營養,有一舉兩得之效。

    目前,光祿吟臺、林聰彝故居、劉冠雄故居及小黃樓(2口池)的5口假山池清澈見底,水質檢測達到五類水以上標準。“只要定期養護,補充生物制劑和生物酶,這樣的水質可以長期保持。目前,我們也在向有關部門建議,可以引入該項技術用于內河整治。”李復員說道。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