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12月25日,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寧德市人民政府承辦的踐行大食物觀現場會在福建寧德召開。會上,福建省、浙江省、山東省、云南省等地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入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經驗做法。期間,與會嘉賓深入寧德三都澳、飛鸞鎮等地進行調研,實地感受福建在大食物觀實踐中的生動探索。
作為耕地面積僅占全國0.73%的糧食主銷區,每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水產品育苗覆蓋魚、蝦、貝等120多個品種,水產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國第一。 食用菌栽培種類全國最多,其中9個品種產量穩居全國第一……福建用實踐書寫“山海經”的發展奇跡。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多年來,福建一以貫之地踐行好大食物觀,不斷探索創新、久久為功,“海上牧場”“森林糧庫”、設施農業全面發展,食物供給更加豐富多元,充分展示了大食物的實踐力量。
打特色牌 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建設
大食物觀的“大”,體現在其廣闊的視野和多元化的路徑上。福建省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福建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古田縣素有“中國食用菌之都”美譽,食用菌產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當地農民以人工椴木栽培銀耳為起點,在全國率先掀起食用菌生產的“五次浪潮”,使得“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的食用菌產業在縣域“花開遍地”。
在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溫控智能化菇房內,一朵朵銀耳如同銀花般在菌棒上綻放,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作為全國首家袋栽銀耳工廠化栽培及精深加工的省級龍頭企業,該公司每日栽培有機銀耳達1萬袋,年產量高達3960噸,成為了古田食用菌產業的領軍者。
如今,通過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分工、社會化合作,古田縣建起食用菌全產業鏈體系,開發38個食用菌品種,研制推出凍干、速泡、原液、本草、多糖等40種食用菌加工系列產品。2023年,古田食用菌全產業鏈總產值255億元,其中,銀耳產量占全國90%以上,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在種業振興方面,加快三明“中國稻種基地”、福建省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福建海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地方優良品種的開發利用工作,打破了白羽肉雞等品種國外種源的壟斷,攻克了大黃魚人工孵化繁育的難題。如今,全國超過八成的大黃魚產自寧德。
此外,福建還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突出抓好特色產業發展。茶葉、水產、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七大優勢產業中,有五大產業產值超千億元,七大優勢農業產業總產值超過1.5萬億元。
向海進軍 探索深遠海養殖新路徑
閩在海之中,海為閩人田。福建將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打造成了“海上牧場”和“藍色糧倉”。
在寧德三都澳白基灣海域大黃魚養殖基地,一瓢魚食撒下,大黃魚競相逐食,蔚為壯觀。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大黃魚人工育苗、養殖、加工、銷售和出口基地,寧德市已形成完整的大黃魚全產業鏈,大黃魚產量占全國80%以上,擁有全國領先的育種技術和科研平臺,年培育大黃魚苗10億尾以上。
在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定海灣,全國首臺集智慧漁業、深海養殖、休閑旅游及產學研于一體的半潛式深海養殖平臺——“閩投1號”已經投入使用,這是是中國海水養殖業向深遠海、機械化、智能化轉變的“探路者”。
一直以來,傳統的海水養殖都在近海,為有效解決福建省近海養殖區域趨近飽和,福建省大力發展深海裝備養殖,將養殖區域從相對封閉的近海向開放性的深遠海發展,擴大海水養殖面積,開發豐富多樣的水產品,改善國民膳食結構,提供優質海洋蛋白質來源。
從“淺藍”向“深藍”,由海面向海底,福建在海洋科技的探索之路上持續深耕,建造全球首艘深海2500米采礦船、 “振漁1號”“福鮑1號” “定海灣1號”“定海灣2號”等深遠海養殖平臺投用……一批批新產品、新成果在八閩大地得到應用。
據了解,深海養殖裝備的深度可達二十多米,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繁多,養殖魚類可獲取的食物資源增加,餌料投放的次數和數量將大幅減少,“閩投1號”投產以來,飼料投放減少了80%左右,待深海裝備養殖全省普及推廣后,可以有效緩解福建省對進口糧食以及飼料的依賴。同時,深海裝備養殖區域水質環境質量更好,養殖出來的海產品存活率高、口感好、品質優,“閩投1號”的水產品已經過中國科學院認證,達到仿野生水準,可以為人民提供更充足、營養、健康的食物。
如今,福建正踏上向海進軍的新征程,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動能正澎湃向前,書寫著海洋經濟的新篇章。
立體開發 因地制宜發展森林食品
福建森林面積1.21億畝,森林覆蓋率65.12%、位居全國首位,得天獨厚的山林資源,為全方位開發森林食物創造了條件。在這片廣袤的綠色寶庫中,如何讓更多的“森林熱量”和“森林蛋白”從林間躍上餐桌,成為了一道值得深思的課題。
油茶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堪稱“東方橄欖油”。它長在山林,不與農爭田,不與糧爭地。
“發展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是向森林要食物的重要途徑。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福建立足廣袤的森林資源優勢,印發實施《關于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將森林打造成天然的“綠色食品工廠”。
優化木本糧油產業布局,打造34個油茶生產重點縣,加快建設木本糧油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錐栗、香榧、板栗等特色作物。2024年全省建成油茶基地31.6萬畝,預計油茶籽產量18.8萬噸。
除了木本糧油,福建還積極探索林下種養業的立體開發模式,規劃布局建設閩東南、閩東北、閩西、閩北4個林下種植主產區,探索林果、林藥、林菌、林苗等多種森林復合經營模式。同時,深入挖掘雞、鴨、牛、羊、豬、兔、蜂等優質品種資源潛力,將林下養殖統籌納入畜禽良種培育推廣等,進一步豐富了森林食品的種類和品質。
在延長產業鏈方面,通過推進食品加工、林藥產業、動物飼料等精深加工和副產品開發,加快三產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全省擁有24個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打造120余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森林認證等“三標一品”品牌。
山海縱橫,氣象萬千。在“山海經”的指引下,耕地之外,廣闊的海洋、森林、草原等,都是讓福建人飯碗更豐盛的底氣。(武艷杰 記者丁南)
轉自:中國發展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