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州市重大城建項目公眾咨詢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公咨委”舉行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全體大會。經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最終范紹佳、劉惠萍、王則楚、曹志偉當選為主任、副主任和新聞發言人。廣州市建委負責人透露,公咨委正式運作后第一個項目將是“廣州大橋拓寬”工程。
8位委員“毛遂自薦”
競選今年三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重大民生決策公眾意見征詢委員會制度試行》,要求今后政府重大民生決策,均應以公眾意見征詢委員會的形式,吸納市民公眾代表,包括有利益關系的市民或團體代表參與對擬議決策事項的討論,其討論意見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
按廣州市政府統一部署,市建委開始牽頭組建一個由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利益相關方代表等各方面人士參加的公眾咨詢監督委員會。4月23日,“公咨委”市民代表和專家學者公開搖珠抽取儀式舉行。王湛、安關峰等14人分別當選專家學者界別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另有20名市民分別當選為市民代表界別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
委員產生一個多月后,“公咨委”昨日舉行了第一次全體大會。此次會議改變以往先推舉后選舉的形式,以自由民主的形式展開。首先由有意參選的委員作自我介紹,先后有8位委員進行“毛遂自薦”,現場氣氛踴躍。
名單將上報市政府
市民代表、自由職業人彭忠紅在“競選宣言”中表示:“相信以我跨東西方文化的工作背景、實際社會事務的實踐、個人溝通協調的能力和智慧、追求和諧的務實工作作風,一定能為政府、為廣州市民服務好,請您把您信任的一票投給我。”記者留意到,其實早在彭忠紅到達會議現場時,就開始忙著向其他委員派發自己的“競選宣言”。
市政協委員、廣州新城市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志偉則表示,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仔,他熱愛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未來的日子里,他愿意竭盡全力與在座的全體委員認真履職,提高廣州重大城建項目科學性、民主性和準確性。并充分發揮個人專長和利用個人資源做好服務。
在參選委員作完自我介紹后,經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最終由范紹佳任委員會主任,劉惠萍、王則楚任委員會副主任,曹志偉任新聞發言人。據市建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名單揭曉后,將上報給市政府。他還透露,公咨委正式運作后第一個要征詢公眾意見的項目將是“廣州大橋拓寬”工程。
“公咨委”章程仍在討論中
未來“公咨委”將承擔什么職能,如何開展工作呢?廣州市建委負責人介紹,按照初步的設想,“公咨委”主要通過座談會、研討會、現場調研、現場監督等形式溝通信息、征集民意、解釋項目方案、研討方案、提供決策依據,監督項目進展情況。為項目實施充分調研、全面論證,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意見,提高項目建設的可行性;作為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通過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和建議,轉達信息,收集民意,廣納民智,為規劃、建設提供參考意見;為項目規劃建設、環評工作提供參考意見和依據;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揮監督作用;協助政府部門做好相關政策、項目決策的解釋工作,加強雙向、多向溝通,疏導民意;受政府委托或經政府同意,向媒體和社會通報、說明相關情況。但具體如何開展將由“公咨委”成立后的正式章程決定。
會上,在新當選的委員會主任范紹佳的主持下,委員們還就《廣州市重大城建項目公眾咨詢監督委員會章程代擬稿》、未來5名利益相關方代表的產生方式等問題展開討論。
廣州市重大城建項目公咨委選舉結果
主任:范紹佳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副主任:劉惠萍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沁森律師事務所律師
王則楚廣東省政府參事
新聞發言人:曹志偉市政協委員、廣州新城市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范紹佳:“公咨委”類似于“陪審團”
作為環保專家,我參與了多個項目的環評工作,本身對環保和城建領域還是有所了解的。廣州的城市建設近幾年發展很快,我感受很深。從專業角度來講,很多城建項目都是和環保、公眾有關,我認為這個公咨委的主要職能,就是要將政府職能和市民溝通好,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相當于法律中“陪審團”的作用。能當選為“公咨委”主任我覺得非常榮幸,等市政府正式確定通過本次選舉的結果后,我將詳談自己履職的思路。
王則楚:“公咨委”不是決策機構
作為主動報名、搖珠產生的市民代表,我能當選“公咨委”副主任確實覺得很高興。我本來在北京打算不來參加會議了,但我家人非常支持我做這件事情,我就專程坐飛機趕了回來。
我認為,公咨委應該起到的是咨詢和監督的作用,而不是決策機構。公咨委提供的應該是就某一項目的咨詢意見,或者是對某個項目的監督意見,最終決策還是應該由人大、政府等權力機構來執行。具體運作上,我認為公咨委應該是在重大城市建設項目要建的時候,根據提出方的要求,了解人民群眾的意見,聽取各方面的聲音,然后將了解到的意見撰寫報告,反饋給政府決策部門。假如說公眾大部分人不同意,公咨委也是大部分不同意,我們如實地將意見反饋給市政府。但最終建不建,還是由市政府來決定。
來源: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