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2017年有望率先實現全面小康


    時間:2012-12-12





      十八大報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偉目標,令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收入倍增”、“小康生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詞”。作為改革前沿與發展先行區,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好、起點高,總體實現程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顯然有條件先于全國實現這一目標。

      而來自廣東省統計局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廣東建設小康社會總體水平已經達到93.4%,居全國領先地位,更為廣東增添了信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來自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尚存在四個方面的指標短板。專家表示,廣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要緊緊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任務,將之統一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發展“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上。

      率先奔康底氣從何而來?

      2011年廣東建設小康社會總體水平達93.4%,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有望在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979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有對全面小康的闡述。

      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介紹,2002年,面對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大的現狀,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7年召開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而剛剛閉幕的十八大,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可以說,從現在開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決定性的階段”。而廣東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追求也從未間斷。

      2003年國家統計局研究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后,廣東于次年提出《廣東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構想》。2007年國家統計局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進行修訂后,廣東又首次對全面小康進行了測算,提出廣東有條件先于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而根據廣東省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廣東建設小康社會總體水平已經達到93.4%,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有望在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今年5月召開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下發了一份對省委書記汪洋所作的報告的說明,其中更表示根據近年來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預計在2012年—2017年5年間,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將穩步提高,在2017年末達到97%以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解釋,實現程度超過97%即可稱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也就是說,廣東有望在2017年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短板指標集中在四方面

      主要包括自主創新投入不足、社會保障水平不夠高、文化產業尚未充分培育起來、資源環境問題仍較突出,保護耕地任務較重四個方面

      客觀來看,廣東小康社會建設雖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亟待解決。從統計數據來看,在23項監測指標中,廣東短板指標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自主創新投入不足,R&D(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實現程度只有78.6%。我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還不夠普及,2011年在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R&D活動的企業4156個,僅占全省工業總數的10.9%;有R&D研究機構的企業3289個,僅占工業總數的8.6%,還不到十分之一。這顯然與廣東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相適應,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以增強新形勢下廣東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

      其次是社會保障水平不夠高,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的實現程度只有82.9%。2011年,廣東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為74.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由于農村養老保險涉及面寬、人數多,需要大量的資金,財政壓力很大。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要在未來幾年提高到90%的目標值,難度不小。

      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還表示,加快推進文化大省建設,培育和壯大文化產業,是廣東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但廣東的文化產業也尚未充分培育起來,統計顯示,2011年,廣東文化教育領域的小康實現程度為86.8%,主要原因是有兩項指標偏低。一是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比重偏低,2011年為10.71%,實現程度僅為66.9%,是目前廣東小康社會監測23項指標中唯一低于70%的指標。而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4%,實現程度為88.0%。

      此外,資源環境問題仍較突出,保護耕地任務比較重,耕地面積指數的實現程度只有75.7%。2000年以來,廣東耕地面積基本呈下降態勢,近年保持比較穩定。耕地面積指數以2000年的耕地面積作為基期,耕地面積必須在現有基礎上有所增加,才能達到目標值,否則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

      最艱巨最繁重任務在農村

      難點和關鍵點都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貧困的山區,要突破難點,一方面是搞“雙到”扶貧,另一方面是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針對以上四大短板,幸曉維強調,廣東應該著力從四個方面抓起。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二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培育和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三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大節能降耗力度,嚴格能耗物耗準入門檻,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保護環境。

      如果拋開監測指標,廣東奔康之路應該怎么走,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但幸曉維還特別強調,從廣東的省情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和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魯云也表示,廣東的難點和關鍵點都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貧困的山區,“我們要突破難點,一方面是搞“雙到”扶貧,另一方面是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另外,現在的一個新的切入點就是行政改革試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省社科院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鄭奮明

      廣東應為中國全面

      建成小康作示范

      專家點評

      廣東屬于改革開放的先行區,也是全國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具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實現現代化的各項條件較為優越。綜合各方面因素,我認為廣東完全有條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走在全國前列,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探索、帶頭和示范作用。

      而根據世界現代化發展規律,人均GDP超過三千美元時期屬于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社會呈現價值主體的多元化,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社會進入急劇變動的階段。因此,需要處理好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防止因矛盾的激化導致現代化進程的斷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未來廣東經濟要實現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使經濟與政治保持適應和協調,防止因為政治經濟不協調,出現現代化進程的中斷。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勢必會觸及原有的利益格局,這也需要上層加大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在經濟方面要打破經濟壟斷,按十八大提出的實現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如果我們順利實現了市場經濟的完善,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消除了社會的各種矛盾沖突,小康社會的建設就會順利進行。

    來源: 南方日報網絡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