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垃圾專袋上用激光打印街道名稱和編碼,快捷準確。
二代垃圾專袋多了兩只“耳朵”,垃圾不易灑漏,使用也更方便。
廣州垃圾分類垃圾專袋全新升級換代,并在12月份正式啟用。目前二代垃圾專袋已經配發到天河區獵德街、海珠區沙園街等多條垃圾分類“廣州范本”街道,近2000多戶居民將會使用二代垃圾專袋進行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之后會在全市各區陸續推廣使用。
“身份證”:
二維碼成本較高暫不采用
上一代垃圾專袋的“身份證”需要人工手貼標簽,以追溯居民使用源頭,操作非常麻煩,街道工作人員需要聘請人員加班加點才能將所有專袋貼上標簽。但記者昨日看到,二代垃圾專袋已經采用激光打印的方式,通過生產流水線,自動將專袋所屬的街道名稱和編號打印在袋身上,整個過程全機器化,非常快捷準確。
據悉,之前廣州市城管委在設計二代垃圾專袋也曾經考慮過采用激光打印的方式,將一個對應每戶居民獨有編號的二維碼打印在袋上。工作人員只要預先在手機安裝軟件,拿起手機對準二維碼拍照,專袋所屬的居民編號信息就會即時顯示在手機屏幕上,方便檢查之余也保證了信息準確。但是,由于該種方法成本較高,未到推廣使用階段,所以最終沒有在二代垃圾專袋上采用。廣州市城管委有關人士表示,今后是否采用二維碼進行居民身份識別,還需從實用性和成本上考慮。
材料:
90天內九成可降解
負責專袋生產的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陳霞介紹,二代廚余垃圾專袋使用國內領先的環保原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制造,“廚余垃圾專用袋所使用的原料和薄膜可完全堆肥化處理,即在有氧堆肥條件下,90天內可90%以上分解為二氧化碳、水、無機物和可以為土壤和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并且所有殘渣對土壤及環境無毒無害。”
陳霞還表示,專袋上所噴印的圖案和字體,所采用的并不是傳統的油墨,而是全部使用經過歐盟標準嚴格檢驗的環保材料水墨,無味無毒,能完全生物降解。
使用:
日產60萬只供全市需求
二代垃圾專袋在之前一個月已經在東莞工廠生產完畢,首批專袋12月在凱旋新世界、保利香檳花園、萬科金色家園等垃圾分類“廣州范本”試點社區率先投入使用,之后會在全市各區陸續推廣。凱旋新世界將有500戶住戶、保利香檳花園將有609戶住戶能使用到二代垃圾專袋。
據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街道還在使用上一代廚余垃圾專袋而未用完的,將繼續使用直至用完為止,待上一代專袋全部用完后,將會投入使用新一代專袋。
據介紹,目前新一代專袋一共有10條生產線,每日產能為60萬只,一旦全市鋪開使用,基本能滿足需求。
廠家反饋:
專袋厚度不變適合降解
昨日,二代垃圾專袋已經派發到凱旋新世界的部分住戶。有住戶在拿到二代垃圾專袋后,大贊專袋實用性提高了,“現在垃圾袋有了‘耳朵’,使用起來更方便,不再擔心垃圾會因為專袋無法扎口而出現灑漏。”
不過,有住戶也向記者反映,二代垃圾專袋所用的材料雖然環保,但還是顯得太薄太輕,如果廚余垃圾重量太大,恐怕會將專袋弄破。“只好多套用一個塑料袋或者同時使用兩個專袋,但這樣做好像又增加了浪費和污染。”有住戶說。
對此,二代專袋的生產廠家有關負責人表示,新一代專袋的厚度和上一代沒有改變,同樣維持相同的厚度。據悉,此舉是為了符合歐盟和中國的環保標準要求。“只有在此厚度下,才能滿足生物降解的要求。如果太厚,會增加生物降解的時間和難度,也不符合環保要求。如果太薄,使用起來更加容易刺穿和破漏,更加不實用。”該負責人說。
街道聲音:
購買專袋資金或有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廣州市城管委已經停止了二代垃圾專袋的配送,改由各街道出資購買二代專袋。“上一代的垃圾專袋,市城管委只配送了街道一個季度的使用量,當時主要是為了便于垃圾分類活動的開展和宣傳,但現在一個季度過去了,市城管委停止了配送,改由街道出資購買。”有街道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反映,11月份街道因為垃圾專袋使用完畢的問題,多次請示市城管委垃圾專袋的配送問題,市城管委答復“新一批垃圾專袋如何配送還在研究之中,正打算通過招投標降低專袋的購買成本。”
記者了解到,目前二代垃圾專袋的購置成本價為4.5角,獵德街為購買專袋已花費2萬多元,其他街道的情況也與獵德街大體相同。
對此,有街道表示,在目前缺乏財政支持的情況下,要街道出資購買專袋,街道感到有些壓力。“由于垃圾專袋的購置成本價有些高,如果購置經費由街道負責,街道會有壓力。”有街道負責人說。
新垃圾專袋小資料
全名:廣州市廚余垃圾專用袋
膚色:清新綠
高度:51厘米長高6厘米
食量:10升胃口又增3升
壽命:處理后不超過90天
出生地:廣東東莞
活躍范圍:廣州市各區
ID:“廣州市廚余垃圾專用袋封簽”
標注社區及住戶
識別方式:激光打印,請肉眼關注我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