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時間:2012-11-06





    后繼無人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楊瑞發”紙料商老板楊漢潮所制造的潮式燈籠,一般都懸掛在家族、會館或廟宇的大門前。(林國明/攝)

      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潮式傳統燈籠的制作過程不算復雜,但將細藤編成燈籠骨架的手藝,早在30多年前本地就失傳,至于能為燈籠彩繪的師傅,很可能僅剩70多年老字號“楊瑞發”紙料商的老板楊漢潮了。來自潮州汕頭的楊漢潮72歲,1940年隨父親來新加坡。父親白手起家,二戰結束,在牛車水紐馬吉路設店賣燈籠和紙扎工藝品。

      楊漢潮從小就喜歡美術,曾在南洋美專南藝前身學繪畫,后來家里經濟拮據,16歲輟學,回到紙扎店幫忙父親打理生意。他很快就從父親和紙扎師傅那里學會各種制作燈籠和紙扎的手藝,但他最感興趣的始終是燈籠彩繪。

      楊漢潮學燈籠彩繪的過程相當艱辛。他的父親只懂得在燈籠寫字,負責彩繪的中國師傅因深怕教會別人會打破自己的飯碗,始終不肯把彩繪手藝傳授給他。憑著對彩繪的滿腔熱忱,他趁師傅睡著時偷偷研究師傅們的工藝品,揣摩燈籠彩繪技巧。19歲繼承父業時,他已掌握彩繪手藝。

      如今,他的手藝名揚新馬、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據他說,許多相關手藝后來失傳,潮式燈籠的制作手藝如今在潮州找不到了。

      新加坡本地燈籠研究者黃沛發說:“楊師傅的燈籠彩繪是傳統的潮州風格,畫工細膩并有畫家獨特的風格,辨識度高。他的彩繪也融入了一些南洋風味,顏色較鮮艷。”

      作品乏人問津

      遺憾手藝無人繼承

      楊漢潮有兩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卻對燈籠制作不感興趣。現在市場對燈籠和紙扎的需求越來越低,生意每況愈下,他只能有一天過一天。

      他說:“現在人們會選擇采用從中國進口的紅燈籠,畢竟我制造的燈籠比較貴,又要等上好幾個月才能取貨。但我做的燈籠如果沒被日曬雨淋,能用上整10年。賣過最貴的燈籠有上千元,但一般我都以友誼價賣給老顧客,也不敢把自己的工錢算進去,簡直是半送半賣。”

      作品乏人問津,手藝無人繼承,都給他留下些許遺憾。他說:“如果年輕人有興趣跟我學,我很樂意教。”

      多年來,潮式燈籠一般是懸掛在家族、會館或廟宇的大門前。以扁宋字體寫上家族信息如姓氏和堂號,襯以色彩鮮艷的龍鳳、老虎、八仙或花朵的圖案。彩繪和題字花最長時間,楊漢潮若要抽空完成一對圖案較復雜、直徑兩英尺的大型燈籠,通常得花上大約四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新加坡文物局和三名南洋女中的學生,日前走訪“楊瑞發”紙料店,為這個快走入歷史的夕陽行業進行采訪和記錄。研究和記錄結果將制成一部紀錄短片。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