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廣州市城鄉統籌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試點方案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其中提出多項創新性很強的土地管理試點舉措,比如南沙新區將開展圍填海造地,具體舉措將于明年年中出臺。專家認為,填海將是南沙重要土地來源,卻不能急功近利,可能是一項長達30-50 年的工程。也有專家擔憂,珠三角城市大規模的填海造地會改變地形地貌,使得“珠江灣變成小水溝”。
面積“擴容”曾三級跳
目前擁有的土地優勢在珠三角地區首屈一指
填海造地盡管沒有改變南沙新區的規劃面積, 但無疑讓建設用地實現了升級。回顧南沙新區的蛻變,人們不難發現,昔日的一片灘涂正是通過步步擴容變身為如今的國家級新區的。記者檢索發現,南沙面積擴容曾實現“三級跳”。
1987 年底, 霍英東正式提出了大力開發、建設南沙的設想,并得到香港一些華資財團和駐港中資機構有識之士的支持。上世紀90 年代初,霍英東投資南沙東部22 平方公里土地。在霍英東的構思中,南沙將成為一座人口36 萬、工業產值過百億的現代化海濱新城。1993 年5月12 日,經國務院批準,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面積為9.9 平方公里。2004 年3 月10 日,經國務院批準,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和建設部同意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大規劃范圍, 面積增加17.7 平方公里,開發區總面積為27.6平方公里。
2005 年,廣州行政區劃調整,南沙區成為獨立行政區, 面積為527.65 平方公里, 其中陸域面積339.5 平方公里, 成為“南拓”龍頭。
隨著本月《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的公布,南沙新區再度擴容,確定其規劃范圍為沙灣水道以南沙,總面積803 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70 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33 平方公里。如今,面積786 平方公里的番禺區,再次劃出其現有面積的1/3,即將總面積達256.21 平方公里的大崗、東涌、欖核三鎮劃歸南沙區,一批優質資源隨之“易主”,包括大崗的中船基地、東涌的廣深港高鐵樞紐以及欖核鎮的冼星海故鄉這張亮麗名片。
實現擴容三級跳的南沙新區, 擁有的土地優勢在目前的珠三角地區首屈一指, 這顯然是將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灣區”和“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的重要基礎。
填海造地并非始于今日
目前轄區內四分之一是海域,實際建設用地約300平方公里
事實上, 南沙的填海造地一直沒有停止過。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胡剛認為, 南沙以及番禺的部分土地都是由于珠江出海口長期沖刷形成,“幾千年來, 珠江將珠三角的大量泥土沖刷到此,形成土地和灘涂,后經夯實才作為建設之用。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南沙填海造地的歷史一直在延續。”
2003 年的廣州市“兩會”上,市政園林局在回復劉蓮香等15 名市人大代表的建議時透露,已投入運行的大坦沙一、二期及獵德一期污水處理廠總規模55 萬噸/ 日,每天所產生的260 噸的污泥經脫水后,用船運至番禺和南沙填海造地。
廣州市政府此次通過的《意見》提出,在南沙新區探索創新圍填海造地管理的模式和機制,依法科學開展圍填海造地。完善圍填海造地用于經營性項目的供地政策,處理好用海與用地管理之間的銜接, 有效拓展建設用地空間。《意見》還要求明年年中完成這一項工作。
有網友評論稱, 南沙新區剛剛補充了大崗、欖核、東涌三個鎮的大面積土地,面積居于廣州十二區市之首, 目前甚至頗有地廣人稀之感。建設用地空間令人艷羨,為何還要緊鑼密鼓地計劃填海造地?
胡剛說,南沙803 平方公里面積中有四分之一是海域面積,按照規劃,除了南沙濕地生態保護用地、黃山魯森林公園用地和區域內密集的河道, 實際上的建設用地就是300 平方公里左右。廣州現在就制定完善填海造地的政策, 有利于及時向國家爭取政策傾斜,是未雨綢繆之舉。
“南沙填海造地某種意義上可以緩解廣州總體建設用地指標困境。”廣州社科院科研處處長彭澎透露,廣州目前總的建設用地指標可謂捉襟見肘,南沙可以通過填海造地, 用于置換其他城區的土地指標。
人造地塊不宜高強度開發
宜用于港口物流和廠房建設,高樓大廈則不適合
“對于珠三角這樣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區, 大規模的填海造地有其必要性。目前廣深的城市人均用地面積大概只有0.2 畝, 遠低于聯合國人均用地標準。” 省地質調查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室主任支兵發說,“現在的問題是怎么科學地填海, 怎樣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那么, 南沙233 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中有多少適合用于填海造地? 彭澎認為, 全部用盡是不可取的, 也與南沙新區的定位不符。“要根據需要進行填海造地。” 彭澎說, 也就是要根據產業性質和實際需要進行, 而且, 這樣得到的土地并不適于高強度開發, 宜用于港口物流和廠房建設, 高樓大廈則不適合。
“填海造地一定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 胡剛介紹說, 杭州灣大橋就是通過填海造地建設起來的, 但它經過了多重論證, 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胡剛說, 填海造地最忌諱沒有順應自然規律, 盲目向海洋索取土地, “以前我們就曾吃過這樣的虧,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重演”。他分析說, 河流沖刷下的海灣, 一般會形成一邊河岸淤泥堆積, 一邊海床則被沖刷得更深, 南沙則屬于這樣的地理情況, 所以擁有十多公里長的優質深水港。如果在圍海造地的過程中, 沒有順勢而為, 將深海床用于填海造地, 不但浪費了寶貴的港口資源, 還有可能造成填埋的土地成為不適合建設的軟土。
據了解, 珠三角出海口除了南沙, 目前東莞、惠州和深圳都在進行填海造地項目, 胡剛對此則表示憂慮: “如果盲目填海造地, 珠江灣很快就會變成水溝了!” 他說, 南沙新區定位優質生活圈就是意味著要對開發進行限制, 下好填海造地這步棋。
按需填海是個長期工程
應該把填海造地作為一個長期過程,用30—50年,根據需要進行填海
隨著國家級新區規劃的批復,南沙從一片灘涂成為一片熱土。不少環保人士擔憂, 南沙新區的生態環境是否會同樣淪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而填海造地則再次把海洋生態的保護擺到了臺面上。
有觀點認為, 填海帶來的生態影響不容忽視, 但填海用地帶來的規劃整合難度小, 規劃控制執行力強, 很容易做到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規劃建設。究竟填海會否帶來生態災難呢? 又如何才能把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胡剛認為, 中國不少地方在一些江河出海口進行填海造地都有過成功經驗, 完全可以有效控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像華東的海河大橋建設涉及填海項目, 特別組織了一個實驗室, 通過模擬實驗, 并細致論證后才進行。
胡剛認為, 南沙新區填海造地可以借鑒香港經驗, 香港此前的大嶼山填海項目和迪斯尼填海項目都是有計劃的, 填海的節奏也進行得非常緩慢。南沙大開發一早就確定了“科學規劃, 從容開發” 的總基調, 因此更應該把填海造地作為一個長期過程, 科學規劃, 用30—50年的時間, 根據項目需要進行填埋。
來源:羊城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