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今年首現重度污染 無風無雨污染不斷攀“深”


    時間:2012-10-15





      隨著無風無雨的天氣一直持續,廣州上空的污染物累積量也越來越大,空氣污染指數也不斷攀升,空氣質量發布系統的圖標顏色也由“黃色”、“橙色”、“紅色”逐次攀“深”。昨日,廣州空氣污染指數再度繼續攀“深”,空氣質量地圖上首次出現了代表“重度污染”的“紫色”圖標。

      相關圖標出現在花都區的花都師范和竹洞兩個監測點,從上午開始,兩監測點持續顯示為重度污染狀態,首要污染物皆為PM2.5超標。這也是自廣州市空氣質量發布系統上線以來,記者發現的今年首次“重度污染”空氣狀態。

      其余所有廣州監測點位,均表現為紅色的“中度污染”狀態。同時,與廣州一江之隔的佛山市,其與廣州市毗鄰的桂城、祖廟、石灣、大良、容桂等鎮區的7個空氣監測點,也均呈現為紅色的“中度污染”狀態。

      網友揶揄“霧都”廣州

      對于連日來的灰霾天氣,一些市民也開始揶揄廣州的空氣現狀。網友“@Marko_style”在微博中發了一張從廣州塔塔頂拍的實時圖片,并稱“廣州已經成為霧都了,灰霾嚴重!我在廣州塔112F。”而這個形容并非孤例,記者在微博中以“廣州+霧都”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找到4萬余條結果。

      “拜客廣州”負責人陳嘉俊在微博中表示“本來想逃離廣州,沒想到去到世界的盡頭都躲不過灰霾!!沿路做吸塵機,鼻子很不舒服,人類能阻擋得住PM2.5嗎?”

      同時,NGO小組“廣州藍天行動”在微博中表示,“廣州已經連續多日天空陰霾有霧,PM2.5時常超標,細心留意下會發現空氣有股奇怪的味。秋季廣州難擴散,@廣州環保有近期的應急措施嗎?”該小組也同時在微博上發起呼吁,“在此呼吁大家拍廣州的天空,發微博#隨手拍廣州藍天#,表達你們對空氣污染的感受,你們能做些什么或者發表你們對廣州空氣質量的寄望。”

      環保部門壓力大

      污染持續,相關環保部門的壓力很大,環保部門的微博“@廣州環保”也連日密集發布各類信息和預警,而一些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些部門周末都要加班監控灰霾狀況。

      廣州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楊柳副局長則表示,市環保局已于11日分別向市政府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各區環保局,書面明確了各污染防控要求。同時環保部門的監管人員幾天來一直在第一線對主要污染源進行監管,盡量減少污染物排放。

      “目前的措施,主要是控制工業企業排放,特別是顆粒物排放,包括道路及工地揚塵控制、露天焚燒監管、油品供應相關過程的VOC排放控制等。”楊柳表示,目前條件下的所有需要和可能的措施都在安排和落實中。

      聚焦

      面對排污靠天,驅污靠風的無奈現狀,廣州地區的空氣污染接下來還會不會向更惡劣的方向發展?應對日益惡化的灰霾天氣,廣州應拿出怎樣的方法來應對空氣污染呢?為何多日以來,空氣污染的惡劣狀況,總是集中在廣佛兩地出現呢?圍繞上述問題,記者再次采訪了國內著名灰霾專家吳兌和中山大學環境科學院范紹佳教授。

      1

      冷空氣能否吹走臟空氣?

      視冷空氣強度而定,風速達標就能驅散灰霾

      從國慶以來,廣州已經連續14天處于空氣污染指數高位不下的狀態了,同時污染指數也不斷攀升,那么接下來是否會更差呢?

      記者從廣州中心氣象臺官方網站上看到,氣象部門預計,14日至16日廣州市天氣持續晴朗干燥,并伴有灰霾天氣;16日夜間起受中等強度冷空氣影響,廣州將有一次大風降溫天氣,灰霾天氣有可能得到緩解。

      范紹佳表示,廣州的空氣污染態勢,還是由于無風無雨導致的不斷累積所致,雖然接下來有冷空氣殺到,但只是中等冷空氣的強度,是否能夠有效驅散空氣污染物,還不好說。

      “一般如果是強冷空氣南下,一定能將灰霾吹干凈,但是中等冷空氣的力度有多強,這個就不好說。”范紹佳對于中等冷空氣對空氣污染物的驅散能力,持謹慎保留態度。

      記者在中山大學環境科學院研究生吳蒙與范紹佳、吳兌等人聯名所著的論文——《廣州地區灰霾與清潔天氣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中,看到研究表明,大部分灰霾天氣過程發生時,廣州地面風速一般小于1.5米/秒,而清潔天氣過程中,廣州地面風速一般在1.0-3.0米/秒之間。

      吳兌態度相對樂觀地告訴記者,如果真是中等冷空氣如期南下,那么廣州的地面風速至少能達到2米/秒,“這對驅散灰霾天氣,肯定有幫助”。

      2

      為何污染“獨愛”廣佛兩地?

      珠三角腹地地理條件特殊,廣佛治污任務艱巨

      記者連續十四天的觀察發現,珠三角各城市中廣州和佛山兩地的空氣污染狀況,明顯比周邊地域嚴重得多。兩地共二十余個監測點,出現“輕度”和“中度”污染的頻率,明顯高于其他城市。為何空氣污染獨愛廣佛兩地呢?

      吳兌表示,廣佛兩地位于珠江入海口的西側,而此處一直是污染中心,與污染源的排放密切相關,同時與珠三角地區的風場有關系。“珠三角近地層的風場有渦流,導致污染物擴散不出去。這個特征從1980年開始就表現得很明顯。”

      范紹佳則表示,廣佛兩市位于珠三角的腹地,如果沒有強的空氣流殺到,是很難有風驅散污染物的。“北部的城市,靠近南嶺山系,有山風可以吹散空氣污染物,而深圳河港澳等地,靠近海邊,平時有較為強勁的海陸風可以吹散污染物,但是無論是北部的山風和南部的海陸風,都沒法吹到位于珠三角腹地的廣佛兩市來。”

      范紹佳還介紹,廣佛兩地的熱島效應也導致本地大氣無法形成有效的環流。

      專家均表示,廣佛兩地的特殊地理和氣象條件,導致此地的空氣治污工作比其他地區更加艱巨。

      3

      是否應啟動預案?

      一時半會兒無法啟動,即便啟動了,效果也不會明顯

      如今,空氣污染情況日趨惡化,而記者早前采訪廣州市環保系統時,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他們正在委托環境科研院研究一個特殊課題,即對季節性突發性氣候導致的極端污染天氣情況,是否可以進行臨時性限排措施,對重點企業采取臨時限排手段?

      此外,記者在環保局5月制定的“治氣”方案草案中了解到相關空氣質量超標時的應急措施——當預報可能出現極端不利氣象條件,空氣質量超標時,根據超標程度和持續時間實施不同級別的應急響應。應急響應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對火電機組、工業鍋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施工工地提出不同級別的停、限產減排措施,實施不同程度的機動車限行措施。同時,及時提醒市民特別是敏感人群做好防護,減少戶外活動;建議有關區域的中小學停止體育課、課間操等戶外活動。

      那么,現在的空氣狀況,是否可以實施相關應急措施了呢?

      吳兌表示,目前的狀況,其實應該可以啟動相關應急措施了,不過鑒于相關程序性和執行環節的問題尚未解決,“一時半會兒,可能啟動不起來。”不過,他建議,是否可參照亞運會時的相關限排預案,來實施相關應急性措施。

      范紹佳也認為,此時應該可以啟用相關應急性措施,不過,他表示即便現在啟用了相關措施,可能效果也不大。“畢竟污染物的累積和指數狀態,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再糟糕也不過如此了。”他認為,限排只能夠遏制污染指數的繼續上升。

      危害

      灰霾對人體有多少害處?

      記者日前從《環境與健康》雜志2012年6月刊該雜志是由衛生部主管,中華預防醫學會和天津市衛生防病中心聯合主辦的國內唯一的環境衛生學專業學術類期刊查閱到了分別由環保部環境科研所殷文軍等人、廣州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馬關培等人、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德慶等人撰寫的3篇關于大氣污染與公共衛生的研究文章,這也是目前記者所能發現的對廣州空氣污染與人體健康關系的最新研究成果。

      PM2.5日均濃度影響死亡率

      王德慶等人所撰寫的《PM2.5污染與居民每日死亡率關系的META分析》中表示,PM2.5濃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我國居民每日死亡率將提升0.31%,其中呼吸系統疾病日死亡率上升1%、心腦血管疾病日死亡率上升0.5%,但我國PM2.5污染對于死亡率的影響小于歐美地區。

      殷文軍等人在其撰寫的《廣州市空氣污染與城區居民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時間序列分析》一文中,表示研究團隊搜集了廣州市城區居民心腦血管死亡統計資料以及同期大氣污染濃度、氣象監測資料后,通過數學模型計算,分析出了廣州市中心城區2006-2008年三年間的空氣污染與居民心腦血管每日死亡人數,呈一定正相關關系。尤其“是NO2和PM10濃度與心腦血管疾病每日人數呈正相關,空氣中的NO2和PM10的濃度每升高1微克/立方,死亡人數將分別增加每日1.8和1.1個百分點”。

      不同研究團隊之間的相關研究,從數據上看也有不謀而合的一面。

      殷文軍等人文中研究認為,2007年、2008年兩年的死亡病例高于2006年。而中山大學的吳蒙等人所撰寫《廣州地區灰霾與清潔天氣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文中數據則也顯示類似的趨勢——2006-2008年三年間的年灰霾天數,呈逐年攀升態勢,而2008年灰霾天數則是三年間最多的一年。

      呼吸疾病與空氣污染呈正相關

      同時,馬關培等人撰寫的《廣州市某區醫院呼吸系統疾病門診人數與大氣污染的時間序列研究》中顯示,廣州市某區醫院2009-2011年三年間,每當大氣污染物如PM2.5、NO2、SO2等的日均濃度增加10微克/立方,醫院呼吸系統疾病門診量的相對危險度就會達到1.0035/1.0024/1.0028。

      相對危險度指的是醫學實驗中暴露組的危險度測量指標是累積發病率與對照組的危險度之比。其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應越大,暴露與結局的關聯的強度越大。研究認為,大氣污染與醫院呼吸系統疾病門診人數的發生呈“有統計學意義的正效應關系”。

    來源: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