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沙新區發展規劃今在京發布 有望獲多項優惠政策


    時間:2012-10-11





      今天,廣東省政府、國家發改委將在北京國務院新聞辦發布大廳舉行《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南沙大開發將正式站上國家戰略的新起點,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的宏大愿景也將由此起航。此前的9月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的批復》,原則同意《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南沙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南沙新區的開發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

      “南沙要換一種活法,成為廣東轉型升級的火車頭。”省社科院教授丁力等專家昨日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南沙未來的期許。丁力表示,南沙要思考如何發展用智慧代替汗水的產業,給“傳統產業裝上腦袋”。

      1

      南沙何以獲青睞

      作為珠三角地理幾何中心,以南沙為圓心畫一個圓,方圓100公里范圍內,囊括珠三角所有大中城市。從前海、橫琴的快馬加鞭,再到南沙的枕戈待旦,珠三角未來發展的一塊關鍵拼圖終于在此時嵌入版圖

      位于伶仃洋西岸的南沙,形似一片芭蕉,平鋪在珠江出海口。

      作為珠三角地理幾何中心,以南沙為圓心畫一個圓,方圓100公里范圍內,囊括珠三角所有大中城市。

      20多年的南沙開發史中,霍英東800次到訪以及25億元投資使南沙開始為人所知,“南拓”戰略使原本荒涼的灘涂變成如今吊機林立、忙碌有序的現代化港區。

      如今,新的夢想正在這里升騰。

      9月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的批復》,原則同意《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

      以國家級新區撬動區域經濟發展及推動全國經濟的布局,似乎正在成為慣例。自1992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作為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以來,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蘭州新區相繼掛牌成立。

      今天,隨著《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的正式發布,南沙大開發將正式站上國家戰略的新起點。未來南沙新區可望在財稅政策、土地管理、金融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獲得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改革支持。

      推進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努力把南沙新區建設成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新高地、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服務樞紐和社會管理服務創新試驗區……這是在國務院的批復中南沙新區被賦予的諸多使命,也是南沙新區乃至珠三角的新機遇。

      在多次參與南沙新區規劃討論的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看來,目前,我國的三大經濟引擎中,環渤海有濱海新區,長三角有浦東新區,如今珠三角有了一個發展規模上與之相對應的國家級新區。彭澎認為,在目前的國家級新區中,南沙新區和浦東新區、濱海新區是最具備國際性的,定位也最高,“對我國三大經濟圈將起到輻射作用”。

      從前海、橫琴的快馬加鞭,再到如今南沙的枕戈待旦,至此,珠三角未來發展的一塊關鍵拼圖終于在此時嵌入版圖。

      觀察指出,珠三角改革發展已逐步進入“深水區”,亟需一個全新的平臺引領珠三角的改革,南沙、前海、橫琴的開發正當其時。

      三地還承擔著深化粵港澳合作的使命,隨著南沙新區規劃的正式亮相,粵港澳合作也將進入新的階段。

      在地圖南端望去,南沙、前海、橫琴的分布正好連接著廣東、香港和澳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彭澎分析說,前海和橫琴分別毗鄰香港和澳門,南沙離香港不如前海近,離澳門不如橫琴近,但卻是“兩頭都靠”,可以通過水路到達港澳,可以通過港珠澳大橋成為“大珠三角”的交通樞紐,更將成為推動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試驗田”。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說,“一國兩制”體制中的粵港澳產業合作如何有所突破,空間相對更大的南沙更要開動腦筋。

      “港澳是現代服務業、金融業非常發達的地區,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健康產業等高附加值產業,都是粵港澳產業合作的有利空間。”有研究人士為南沙指明方向。

      2

      國家級新區發力

      在開發南沙的道路上,廣州將因此而從“沿江城市”轉化為同時又是“沿海城市”的“雙沿”模式。不少專家更寄望南沙新區再造一個體制機制層面上的新廣州

      “再造一個新廣州”——隨著《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亮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所期許的南沙未來將逐漸發力。

      向海而生。暨南大學教授、廣東省省情調查與對策咨詢專家胡剛提出,縱觀近代,無論是紐約、香港還是東京,良好的大港口都是國際大都市形成和發展的“硬性指標”和必備條件。

      毫無疑問,南沙新區發力將改變廣州這座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格局。

      彭澎指出,在開發南沙的道路上,廣州將因此而從“沿江城市”轉化為同時又是“沿海城市”的“雙沿”模式,將擁有兩個中心城區。

      面朝大海的新廣州,不僅僅停留在“經濟”和“城市”層面上。不少專家更寄望南沙新區再造一個體制機制層面上的新廣州,為廣州、珠三角探索國際營商環境和社會運行模式闖出一條新路。

      南沙新區如何以更為積極、開放的心態,與港澳協作打破各種“玻璃門”,實現經濟社會領域的融合與共贏?如何在資本市場、土地市場、價格體系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這需要南沙用勇氣和智慧解決。

      彭澎認為,香港和新加坡成立企業相對國內容易得多,且企業成立的門檻較低。他建議,在南沙新區的發展中,也可以降低企業成立的門檻,但要加強監管,還可以借鑒港澳經驗,讓行業協會在監管、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可以設立法定機構,將一些現有的政府職能部門轉為合法的社會組織。

      作為深圳的智囊,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對比南沙和前海的改革說,深圳的改革集中在金融、稅制改革等,而南沙因為其發展定位更多地考慮廣州和華南地區,機制體制改革的范圍更廣,側重在社會管理、政府改革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郭萬達說。

      3

      短板如何補齊

      站在新起點的南沙新區首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建設好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要從“末梢”成為“中樞”,二是公共設施配套進一步跟進完善,三是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人口集聚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雙節長假,南沙不少樓盤扎堆開售,再度出現久違的“日光盤”;東方電氣、中石油、中石化早已提前布局,不少央企及跨國企業也即將落子南沙。廣州浪奇在南沙新區的新基地將于年底投產,珠江啤酒正逐步推進向南沙基地的搬遷工作……南沙大開發的熱潮正在掀起。

      大路朝陽,但前面也布滿荊棘和險灘。遠離廣州城區、人氣不足、基礎設施不夠完備、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較弱、人文積淀不足……這些曾經阻滯南沙開發大步邁進的短板,未來如何補齊?在大發展的前夜,南沙能否抓住機遇?

      彭澎說,站在新起點的南沙新區首先要埋頭做好三件事:一是建設好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要從“末梢”成為“中樞”,二是公共設施配套進一步跟進完善,三是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人口集聚。

      胡剛說,“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是新區建設定位的好概念,運用好政策,將會給南沙積攢旺盛的人氣。他提出這樣的大膽設想:南沙新區應該在戶籍制度上有所創新,實現香港和廣州居民在保持原籍享有原有福利的跨境居住,甚至擴散到僑胞、中山等周邊城市的居民都能夠到南沙定居。

      “南沙新區不要急于把土地都填滿,而是要從傳統的發展方式走出來,不再復制過去區域開發依靠大量資源集聚與投入實現GDP高速增長的舊模式。”林江期待,南沙新區未來的開發可以走出一條新路。

      “南沙要換一種活法,成為廣東轉型升級的火車頭。”丁力分析說,要在南沙這塊“試驗田”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其核心就是要思考怎么在這片土壤上發展用智慧代替汗水的產業,給“傳統產業裝上腦袋”。

    來源: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