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隨著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正式啟動,中國首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在廣州碳排放交易所完成,這標志著廣東引入市場機制倒逼節能減碳實現新突破。
廣州碳排放交易所與廣東塔牌集團、陽春海螺水泥、華潤水泥羅定、中材亨達水泥羅定等企業簽署了碳排放權配額認購確認書,這4家企業為擴大產能項目合計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配額。據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李正希介紹,這是中國基于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一級市場首例配額交易。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長趙黛青說,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就是要建立“碳”意識,以市場機制使企業認識到,過度占用環境資源需要償付代價。而如果能利用低碳技術等途徑減少碳排放,則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碳結余獲益。
作為國家首批7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省、市,省政府近日正式印發《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規則”。
作為全國第一個啟動碳交易試點的省,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廣東有21個地市,區域覆蓋面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且行業種類多、差異大。廣東版的碳交易方案,結合廣東特色,盡可能涵蓋主要的排放行業,并率先探索省內不同區域之間開展交易的可行性。
按照規定,我省碳排放權交易產品以碳排放權配額為主。作為市場交易主體,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耗能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納入“控排企業范圍”,主要涉及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石化、紡織、有色、塑料、造紙等高耗能行業。首批有827家企業納入“控排企業”范圍。
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納入“控排企業”范圍的827家工業企業,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為11067.8萬噸標準煤,約占全省能源消費量的42%,約占全省工業能源消費量的62.7%。
有專家評價,相較以往通過目標責任制等行政手段推進節能減排,碳排放權交易把與節能、減碳和生態發展密切相關的碳排放權益作為一種可交易的產品,建立了一種統籌能源戰略、節能降耗和生態發展的市場機制。其里程碑意義不亞于當年“深交所”的啟動。
按照規劃,到2015年,廣東將基本建立碳排放權在市場主體之間和地區之間合理配置的管理工作體系,初步形成適應省情、制度健全、管理規范、運作良好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和在全國有重要地位的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新聞縱深
“碳交易”:倒逼節能減排,帶來新商機
昨日,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正式啟動。不少業內專家表示,試點啟動標志著高能耗企業“無償碳排放”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根據規定,符合規模要求的有關新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也被納入配額指標管理。
過度碳排放要償付代價
據了解,試點階段,被納入控排的企業范圍是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石化、紡織、有色、塑料、造紙等工業行業中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者,具體名單由省有關主管部門研究確定。“十二五”期末,廣東力爭將交通運輸、建筑行業的相關企業也納入碳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范圍。
啟動儀式現場,來自上述行業的代表們紛紛表態支持省里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同時承諾會以此為契機,努力改進生產技術和流程,主動探索節能減排和轉型升級之路。一家計劃擴大產能,需要認購配額的大型水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短期來看試點將增加企業的成本開支,但長遠來看,通過減排所帶來的綜合效益一定可以彌補前期的投入,對整個環境保護也大有益處。”
據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我省新上水泥項目通過實行與淘汰落后產能掛鉤和試行碳排放交易的辦法,實現淘汰落后與發展先進有機結合,在不增加行業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的前提下,“減量置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產能,促進水泥行業低碳綠色發展。
減碳帶來的新商機
事實上,碳排放交易的試點不僅倒逼高能耗企業節能減排,而且碳排放權的資源化也給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帶來了新的商機。
昨日,廣東亞仿科技與華潤水泥就在現場簽署了合作協議,推廣“在線仿真節能減碳”示范項目。同時,亞仿科技還與中材亨達水泥達成“節能效率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EMC”合作,在不改變原有工況條件下,使中材亨達在全范圍生產管理實現節能、降耗、減碳。
廣東亞仿科技董事長、總裁游景玉透露,近年來,通過應用在線仿真技術,亞仿科技為客戶節約能耗合計標準煤約35萬噸,產生碳交易收益約5600萬元,包括華潤水泥、中材亨達水泥、廣東塔牌、惠州平海發電廠等均受益于此。
談到廣東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游景玉告訴記者,試點對于亞仿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契機。“公司將在試點工作中擴大在線仿真技術的應用,提升產值能力和提高利潤。”
被譽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的興業銀行也在啟動儀式上和省發改委簽約,擬在試點階段2013—2015年為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的企事業單位提供綜合授信額度合計100億元,并利用自己的專業團隊優勢為企業提供推薦節能技改項目等中介服務。
“預計100億元的綠色信貸投放可以在未來3年實現節約標準煤超過150萬噸,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相當于關閉7座100兆瓦的燃煤電廠。”興業銀行廣州分行行長顧衛平說。
探索推出森林碳匯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試點明確提出建立補償機制,將森林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據省林業廳廳長張育文透露,廣東今年已經正式啟動森林碳匯工程,林業廳將與廣州碳排放交易所合作推出林業碳匯交易。
在張育文看來,廣東是林業大省,屬于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發展森林碳匯交易前景廣闊。“通過森林碳匯,廣東一年就可以減排8000萬噸到1億噸二氧化碳。”張育文表示,國外的經驗證明,發展森林碳匯是完全具有可操作性的,像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都非常成功。
目前,我省山區豐富的碳匯資源在碳減排中無法使用。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推動山區發展的經濟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省低碳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省林業廳認為,合理利用森林碳匯抵減排放交易,既可以滿足企業減排的需求,又有利于調動山區發展碳匯林業的積極性。
令人鼓舞的是,我省已經出臺了《廣東省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規劃2012—2015年》,未來4年將投66.5億元用于林業碳匯工程建設,新一輪綠化廣東著重在森林質量上有大幅提升。
“今年就要完成造林250萬畝,直接投資超過10億元。”省林業廳表示,廣東計劃用4年時間,建設1500萬畝碳匯工程林,其中封育管護500萬畝,人工造林和改造提升1000萬畝。既構建生態屏障,又增加森林碳匯。
不過,張育文指出,森林碳匯交易有個過程,按照森林碳匯規則造林,一般要經過5年時間才能掛牌交易。“我們已經向國家林業部門申報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核證的技術標準和工作規范,爭取年內出臺。”
據悉,下一步,省林業廳將積極開展研究,評估目前我省森林碳匯儲量及抵減工業排放的程度。在此基礎上,向省發改委提出我省利用森林碳匯抵減在工業減排總量中的合理份額上限,爭取10月完成。
來源: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