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報:廣東省財政年投5億促“強師”


    時間:2012-09-11





      “到2015年,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全部達到國家規定學歷標準。小學教師中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95%以上,初中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80%以上。本科院校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40%以上。”……今年教師節,省委、省政府以一系列“強師惠師”的政策作禮,向辛勤的園丁們致敬。

      近日,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意見》,內容涵蓋了學前教育、中小學含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層次的師資達標和素質提升措施,并在教師管理制度中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改革。《意見》明確,“十二五”期間,省級財政每年將從新增教育經費中安排5億元作為“強師工程”專項經費。

      幼兒園教師達標工程促“增量” 優“存量”

      一直以來,幼兒園教師“無證多,學歷低”的問題,阻礙著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對此,該工程首先從源頭著手,提高幼兒園教師的準入門檻。根據要求,從明年起,新入職幼兒園教師須具備幼兒園教師資格。

      為了提高合格幼兒園教師的數量,教育部門明確提出依托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并聯合省內具有教師教育資格的高等學校,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緊缺學科教師;加強幼兒師范學校建設,著重為農村培養合格學前教育教師。

      在促“增量”的同時,還要優“存量”。據悉,我省將出臺幼兒園教師管理辦法,以公辦公益幼兒園為示范,開展幼兒園園長、教師全員培訓;并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在崗幼兒園教師學歷層次,促使在崗幼兒園教師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幼兒園任教,近年我省實施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的實施范圍,將擴大到欠發達地區農村幼兒園。省里亦將設立專項經費,開展欠發達地區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培訓,每年將培養10000名。

      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推動建立特殊教育專業

      《意見》明確,要建立編制動態管理機制,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各級政府要按編制標準核定公辦學校含幼兒園教職員編制數,并按核定的教師編制及時足額配備教師。嚴禁在有合格師資來源的情況下“有編不補”,嚴禁聘用代課人員。

      對于農村邊遠地區,將適當考慮增加教師編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與開展小班化教學相適應的編制標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按照生師比、班額等因素綜合確定學校教師編制。民辦中小學、幼兒園要參照公辦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編制標準配備教師。

      而在特殊教育領域,由于學生在身體上有不同程度的缺陷,需要根據其身心狀況開展各種輔助教學,因此對特教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實是,我省如今并沒有任何一所高校設有特殊教育專業,特教老師依賴于省外的特殊師范教育學院培養,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加快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成為方案中的一大重點。

      據悉,教育部門將積極推動華南師范大學、湛江師范學院建立特殊教育專業,并實施特殊教育教師培訓計劃,省級將每年培訓特殊教育骨干教師100人。這對于特殊兒童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職業教育教師技能提升工程財政資助聘用高技能專兼職教師

      我省將實施能工巧匠進校園計劃,面向社會廣泛吸引具有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充實到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逐步擴大從企業吸收優秀人才到職業院校任教的比例。開展緊缺專業特聘教師引進培養工作,聘請一批在業界有一定影響力的行業、企業專家為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在職業院校內建立行業、企業名家工作室,推動課程改革、專業建設和師資培養,參與企業技術創新。

      根據部署,我省將在一些工科院校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班培養規模。對此,我省將每年資助省屬職業院校聘請300名高技能人才,進一步帶動各地和各校聘用高技能專兼職教師。

      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應用型教師隊伍建設,實施高層次技能人才吸引計劃則擺在首位。據悉,省里將落實聘用行業企業技術能手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吸引應用型專業課教師到高職院校任教。同時開展高職院校骨干教師素質提高培訓,計劃5年完成國家級培訓3000人次,省級培訓10000人次。

      高等教育“育英培青”工程引才工作有望納入高校領導考核

      根據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育英”計劃,我省將深入推進高校珠江學者崗位計劃、“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等高層次人才工程,培養一批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的學科專業領軍人才和學術骨干。并依托創新平臺和重大項目,培育一批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積極支持高校參與長江學者、杰青等國家級人才項目的競爭,5年內,新增高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00人。

      在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計劃中,全省高校引進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將在5年內達500名,資助引進人才項目500項。此外,將爭取出臺高校人才引進工作考核辦法,將引才工作納入校領導考核體系。

      而“要將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教師住房納入保障性住房統一規劃建設,鼓勵高校按規定利用自有土地建設教師公租房,解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教師住房問題”,更是提升我省人才吸引力的有力舉措。

      在培養青年教師方面,我省則計劃在5年內資助2000名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到海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訪學,并資助3000名青年教師到國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開展學術研修。

      教師管理創新改革工程研究建立不合格教師退出機制

      在教師隊伍的管理上,我省將不斷完善教師資格制度,逐步提高教師任職學歷標準和基本要求,建立教師資格證書定期登記制度。

      為了提高各教師崗位的專業性,我省更將探索符合不同學段、專業和崗位特點的教師招聘辦法,健全以崗位管理為核心的教師職務聘任和聘期合同管理制度。鼓勵普通高中聘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團體等機構的專業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鼓勵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聘用能工巧匠、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等社會各界卓越人士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聘任外籍教師的比例。

      除了嚴把“入口關”,我省還將研究建立不合格教師合理退出機制,教師職業能“進”不能“出”的局面有望打破,進一步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和自我提升的動力。

      “強師工程”實施列入黨政干部考核

      政策答疑

      南方日報:我省民辦幼兒園占“大頭”,如何促進民辦幼兒園參照公辦園的標準配置教師?如何提高民辦園教師素質?

      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首先要加強民辦學校教師培訓,將民辦學校校園長和教師全面納入教師培訓體系,支持民辦學校穩定骨干教師隊伍。其次,民辦學校須依法與教師簽訂合同,規范合同管理,建立健全教師的個人檔案,保障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等合法權益,按規定為教師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在待遇方面,各地級以上市制訂民辦幼兒園教師最低工資水平指導意見。

      南方日報:如何保障邊遠農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的師資配備和教師水平?

      羅偉其:我們將要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編制范圍內,根據生師比、班額等因素綜合統籌配置各類型學校尤其是邊遠農村學校教師數,確保邊遠農村義務教育小規模學校每班至少配備1名教師;5年內各地應補齊補足中小學緊缺學科教師,并會在每年資助1000名山區優秀骨干教師,以穩定山區骨干教師隊伍。

      對于農村學校緊缺學科教師的培養,省里將支持部分縣市開展中小學緊缺學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加強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體育、音樂、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教師培訓。

      對于農村教師的學歷提升,省里除了每年資助500名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報讀教育碩士外,還會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全員培訓。每年省級開展置換培訓2000人、跟崗培訓3000人,切實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優質師資比例。

      南方日報:對于各地市教師培訓經費的落實有何保障措施?

      羅偉其:首先,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財政投入,財政投入的重點要逐步從以改善辦學條件為主,向提高教師素質與完善辦學條件并重轉變。各級政府要設立教師隊伍建設專項資金,用于推進本地區的“強師工程”,按規定落實保障教師工資福利、教師培訓、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教師表彰獎勵等經費。

      我省將制訂《強師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和《強師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對專項資金分配和使用的監管,加強項目和效益評估;將“強師工程”實施列入基礎教育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內容,作為教育強縣市、區、鎮和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縣區督導檢查的重要指標;教師隊伍建設督導評估結果作為考核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

      培訓教師

      80余萬人次

      數據說

      近5年來,我省通過加強教師繼續教育,鼓勵教師學歷提升,加強骨干教師培養等措施,促使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升。全省共培訓在崗教師80余萬人次;高中、初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從88.9%、97.1%和99.6%上升到95.5%、98.9%和99.8%;高中、初中、小學教師具有中級職稱的比例分別從55.9%、48.2%和51.5%上升到60.3%、55.8%和61.7%。

      職業教育方面,采取了“能工巧匠”進校兼職,“基地+企業”共同培養等方式,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目前我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已占專業課教師的45%,比2007年增長17%,處于全國前列。

      高校教師學歷層次大幅度提高,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5692人,占專任教師的18.9%,具有碩士學位教師36814人,占專任教師的44.4%;同2007年相比,具有正高級職稱專任教師由6941人增加到9798人,增長41.2%;具有副高級職稱專任教師由18360人增加到21610人,增長17.7%。

      從關注教師生計

      到提升教師素質

      記者觀察

      事實上,廣東各級政府近年來對于教師群體的關懷從未間斷。

      2007年以來,我省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五大工程之一;2008年9月,省政府召開全省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問題和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問題工作會議,省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廣東省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問題工作方案》和《廣東省解決中小學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問題工作方案》。

      2011年10月,省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召開全省教師工作會議,決定省財政5年內安排25億元實施“強師工程”,并制訂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意見》,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意見》中,除了重申教師待遇的保障要求外,在資格認證、在職培訓、編制管理、資助獎勵等方面作了更詳盡的部署。

      從以上舉措中不難看出,隨著教師待遇得到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對于師資隊伍建設的著力點,已從解決教師的生計問題,逐步轉移到提升教師的素質內涵。這是向“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將為我省轉型升級迫切所需的實用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地市經驗

      廣州

      促進教師隊伍

      城鄉一體化發展

      廣州市共有10個行政區、兩個代管縣、8個廣東省山區鎮,人口1400萬,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差異明顯,教育也不例外。一直以來,廣州市基礎教育水平城鄉差異明顯,城鄉之間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師資專業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實現城鄉師資均衡配置,促進教師隊伍城鄉一體化發展,廣州從“十一五”開始,積極開展探索和實踐,認真實施“一二三”教師發展戰略。

      “一”是指構建一種教師培訓模式,促進全市教師綜合素質整體發展。其以網絡遠程培訓為主要形式,開展滿足全市14萬名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需要和共性需求;以面授培訓為主要形式,強化骨干教師培訓和各項專題培訓;并以校本培訓為主要形式,開展滿足學校特色發展和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個性化培訓。

      “二”是指推進兩項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包括“農村教師分學科培訓工程”、“教師網絡教研工程”。一方面通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培養工程和結對幫扶等措施,提升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網絡教研,促進農村教師與城區教師教學水平同步發展。

      “三”是指實施三項教師資源共享計劃,促進城鄉教師隊伍均衡發展,努力實現全市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實現整體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深圳

      建設高素質

      專業化教師隊伍

      近年來,深圳市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有明顯成效。據統計,深圳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757所,較建市之初的341所增長了4倍;教職工12.3萬人,較建市之初的2977人增長了40倍,其中專任教師8.33萬人,增長了34.4倍。

      由此可見,深圳市的教師結構呈現學歷高、職稱高、層次高、年輕化的優勢,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特區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基于此,該市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著力于專業化培養。

      首先從宏觀布局,完善體系,加大了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力度,通過實施“名師工程”,建立名校長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制度,構建和完善教育領軍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其次是強化品牌,通過出臺《深圳市中小學教師海外培訓提升計劃》、優化項目海外培訓選點、優化選派機制等措施,專業化提升教師海外培訓質量。此外,該市在培養高端人才的同時,也著力夯實基礎,全方位強化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每年完成中小學教師培訓160萬學時,探索出了一條以專業化培訓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2010年10月召開了全市教育工作會議,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同時起草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核心競爭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于今年3月正式以市政府名義印發。

      《意見》作為指導未來5-10年深圳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實施教師隊伍質量提升工程”,通過為人師表工程、教師專業素質提升工程、教育英才工程、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師資建設國際化工程5大重點工程。

    來源: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