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李阿姨的丈夫患有靜脈曲張,在某三甲大醫院看了專家號,專家建議手術,可是排了一年還遙遙無期。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李阿姨帶著丈夫到社區醫院問診,社區醫生詳細解釋了靜脈曲張的日常護養方法,并建議他們穿靜脈曲張襪試試。李阿姨說:“按照社區醫生的指導,現在我老公的靜脈曲張已經好多了,真的很感謝社區的醫生!”
截至今年5月底,廣州城區共設置13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全市所有街道,基本形成了城市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在海珠區,90.4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分布著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平均每2.01平方公里就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居民從家里到最近醫療點的實際平均步行距離787米,步行所花的平均時間為13.3分鐘。
今年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增加到11大項37小項,實現了城市和農村實施相同的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全市共建立800萬份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60%,老年人、慢性病人、孕產婦還有專項檔案。
便宜藥價完善覆蓋引導居民就近看病
家住越秀區詩書街的李阿姨患有高血壓。以前在省級三甲醫院排長隊的她,發現社區衛生中心的基本藥品比大醫院要便宜不少。“100元左右的藥,社區醫院要比大醫院便宜10元到15元左右。”現在,李阿姨經常拿著三甲醫院的處方,到社區醫院開藥。
詩書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金鑫院長告訴記者,在以往“以藥養醫”的體制下,一般醫院藥品零售價格要比進價貴15%左右。實施新醫改以后,社區衛生中心從此徹底告別“以藥養醫”,基本藥品實現了進價和零售價之間“零差價”,社區醫院藥品價格反而要比二三級醫院便宜15%左右。
另外,今年起廣州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標準從2010年的每服務人口25元提高到40元,提高了60%。如今,在社區衛生中心看病越來越便宜,掛號費、診療費全免,藥價更便宜。金鑫告訴記者,在詩書街社區衛生中心,平均一張處方的花費是59.3元,比2010年下降了18%,并大大低于全市平均處方費用的90多元。
便宜的藥價、完善的覆蓋、良好的就醫環境,逐步引導廣州居民就近就醫。據統計,2011年,廣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占全市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的45.61%,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不逼社區醫院搞“創收”重塑醫者信念
李九蓮是海珠區素社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以前醫生既要給病人看病,又要想著‘創收’。什么工作都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
“實施新醫改后,社區醫院實現了收支兩條線。社區醫院的日常支出財政全額負擔,醫生再也不用‘創收’了,能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工作。”李九蓮告訴記者,素社街剛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許多居民感到很陌生,現在一些老街坊買菜途中都會到社區醫院坐坐,跟醫生聊聊健康那點事。
與患者距離的拉近,改變了李九蓮的想法。“我現在認識到,大醫院的醫生雖然更專業,可是有很多事是他們做不了、必須由社區醫生做。我們社區醫生,就是要通過日常健康的管理來預防大病。”
去年,街道有一位老人在兒子的陪同下到了社區醫院做體檢。在檢查過程中,醫生發現老人不斷地咳嗽,雖然體檢項目不包括肺部檢查,但醫生仍耐心建議老人做進一步檢查,后來發現了早期肺癌。老人的兒子非常感激社區醫生,他說:“雖然社區體檢是免費的,但質量不打折,醫生的檢查和服務甚至更耐心細致。”
醫改仍有改進的空間。不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反映,全科醫生的配備不足。按照廣州的規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照每萬人配備三名全科醫生、三名護士、一名公共衛生醫生來配置醫療力量,不過在實際操作中,不少社區醫院發現即使按照這一標準配置,醫療力量仍然顯得不足。
近年來,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貴病”已經成為廣州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李九蓮呼吁:“如果不及早干預,將為治療慢性病付出高昂的代價。希望年輕人都更加重視社區衛生服務,積極參加日常健康的管理。”
來源:南方網—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