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時30分,繁華的北京路步行街開始日復一日地喧囂。廣州市天文愛好者協會的阿棟走進廣州青年文化宮以下簡稱“青宮”七樓一間免費的流動辦公室“打卡上班”。今年3月15日,在團省委和團廣州市委的積極推動下,廣州市青年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在青宮揭牌,為社會組織提供辦公場地、注冊協助和專業指導等關鍵支持。
這是廣東省首個青年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截至目前已有32家青年社會組織成功進駐,成為被“孵化”的對象。去年8月以來,廣州、深圳、南海、順德等地多個社會組織孵化機構接踵成立,吸引了大量NGO進駐。今年,我省又放寬社會組織登記門檻,處于幼年期的社會組織“破殼”而出后,該如何茁壯成長?
社會組織從無家可歸到免費辦公
社會組織辦公區配置了50多張辦公桌,每張辦公桌均配有電腦、儲物柜及文件夾,這是記者在廣州市青年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見到的一幕。“所有的設施和服務,社會組織都可以免費使用。”孵化基地副主任屠憲治介紹。
阿棟告訴記者,進駐青宮前,協會開例會常常找不到地方,只好到肯德基或麥當勞“打游擊戰”。
今年3月30日,“燈塔計劃”成為首個入駐的青年社會組織。這個在省內邊遠地區開展支教活動的公益組織,已經成立11年,因為一直沒能注冊成為合法的社會組織,“燈塔計劃”一路走來磕磕碰碰。
據了解,幾乎所有社會組織在組建初期都面臨沒有固定場地、沒有專業指導、沒有注冊身份的“三無”難題。成立孵化基地,就是為了幫這些剛起步的社會組織解決難題。
在進駐青宮3個多月后,“燈塔計劃”終于走完了長達11年的注冊之路。截至8月中旬,已有32家草根社會組織在青宮“落地生根”,其中10家已成功在民政部門注冊。而這個暑假,像阿棟這樣來孵化基地“辦公”的社會組織成員,已經累計有100多人次。
孵化基地當好社會組織的“大管家”
每個月,孵化基地都會舉行“伙伴日”活動,孵化基地借此了解入駐組織的需求和近期開展的活動,入駐組織之間則可以通過這個機會互相交流。
“孵化基地就像是入駐組織的‘大管家’,除了‘管得好’,還要‘幫得對’。”在孵化基地社會工作部部長、社工師王嘉眼里,這個“大管家”不好當,因為來青宮求助的社會組織發起人多為大學生和業余愛好者,“僅僅帶著一股熱情,帶著想法就來了。”
因此,孵化基地力求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幫助入駐的組織成長。除了定期舉行培訓、舉行伙伴日之外,青宮現有的11名社工也被分散到各個社會組織,進行“手把手”指導。此外,基地有一間品質咨詢室,各類專家及顧問團隊經常到此“坐堂”,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遇到不同問題的青年社會組織“把脈”,不少發展難題在交流和分享中迎刃而解。
團省委書記曾穎如告訴記者,孵化基地里還成立了團委,在社會組織中有步驟地開展團建計劃。
發展前景社會組織將“迎來春天”
8月3日,懷集縣冷坑鎮。原本稍顯冷清的夜晚,因為一群志愿服務者的到來而變得熱鬧非凡。山區孩子牽起志愿者的手大跳篝火舞,孩子們驚奇地發現,這群城市來的“哥哥姐姐”們簡直無所不能:不僅為他們上課,還會跳街舞,甚至帶來天文望遠鏡教他們觀星!
其實,這是由廣州市流行街舞社、“燈塔計劃”、廣州市天文愛好者協會等多家組織成員參與的一次聯合支教行動,此次活動的召集人正是廣州市青年社會組織孵化基地。
聯合支教的背后,是孵化基地更深一層的考慮。
隨著孵化基地“人氣”越來越高,基地的社工們發現,不少組織雖然有了初步的發展方向,但其規劃僅限于“紙上談兵”,不少組織開始向孵化基地抱怨:“光有想法沒有資金,根本做不下去。”甚至出現一些組織在年審時賬務出入為零的現象,最終吃了民政部門不予繼續審批的“閉門羹”。
“這些社會組織缺的并非資金,歸根到底是沒有常態化項目支持其長期運轉。”屠憲治告訴記者,對于多數亟需項目、能力弱小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打算一方面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再以此為方向物色合適的社會組織承接;另一方面積極支持組織自己找項目。
今年,廣州市投入2.6億元在各街道打造家庭綜合服務中心;8月中旬,廣東省剛剛出臺省級“社會公共服務政府采購目錄”,262項服務項目被納入第一批政府采購服務范圍。“市、區縣一級的政府采購目錄也將陸續推出,其中總有適合社會組織的項目。”“燈塔計劃”的負責人對社會組織的未來充滿信心。
專家點評
社會組織孵化基地
既要競爭也要合作
廣東青年政治學院社工系主任譚建光教授認為,在社會組織不成熟的時候,提供場地、資金和智力支持的孵化基地很有必要。經過“孵化”,社會組織可以盡快成熟,按照國外經驗,一般2-3年就要成熟,實現自我運轉的能力。
目前全省各地陸續出現了不少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如何實現良性運轉?譚建光認為,在中國很多事情很容易一開始“轟轟烈烈”,但在這之后就要考慮“扎扎實實”和“長長久久”的問題。“‘轟轟烈烈’之后,有個大浪淘沙的問題,要比誰能沉下心做扎實。”
他提出,目前具有社會組織孵化功能的機構不少,很容易形成重復建設,青宮資源共享的做法很有啟發性。孵化基地既要競爭也要合作,一方面盡快形成特色項目吸引更
多社會組織,另外,孵化基地也可以聯合起來相互支持,這樣社會的認同度就會更高。
來源: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