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有其無:嶺南現代建筑作品選展”昨天開幕
連續一月半市民可看到已消失或已破壞的建筑經典
老照片、建筑舊圖以及逼真精致的建筑模型,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嶺南現代建筑的精品……昨天,“其有其無:嶺南現代建筑作品選展”在中國第一個嶺南現代建筑——廣州文化公園水產館開幕,嶺南現代建筑保護行動也正式啟動,專家與市民呼吁將嶺南現代建筑優秀作品列入保護目錄,并原貌修復現文化公園水產館。展覽將成弘揚嶺南文化發展綠色建筑重要內容
展覽由廣東新快報社發起、聯合華南理工大學、荔灣區人民政府、廣州市建委、廣州市設計院、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市珠江外資建筑設計研究院、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瀚景建筑工程設計事務所、廣州文化公園等單位主辦。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師何鏡堂、荔灣區委書記唐航浩、區長晏擁軍、廣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銓、廣東新快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李宜航、石安海、林兆璋等著名建筑專家及人大代表出席了開幕式。
荔灣區區長晏擁軍在致辭中說:“荔灣區有西關大屋、騎樓街等,為嶺南建筑的傳承和延續增添了光和熱。荔灣區和新快報共同主辦這個活動,在于向世界展示嶺南建筑的輝煌價值,以及他們帶來的極大影響和貢獻。在此我也呼吁社會各界,對荔灣區現存嶺南建筑更加珍惜和呵護,今后荔灣區將繼續支持嶺南現代建筑保護。”
廣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銓在致辭時承認:“由于種種原因,前些年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嶺南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由于缺乏法規保障,部分業界公認的嶺南現代建筑作品或被拆除、或被不當改造,弱化了城市的嶺南特色。”他表示:“本次展覽是規劃建設領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規模開展弘揚嶺南文化和發展綠色建筑的工作內容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滿懷感情地說:“水產館是我的恩師夏昌世的作品,也是第一個嶺南現代建筑,因為多種原因,水產館后來多次改建。我們希望能恢復原貌,成為嶺南現代建筑遺產保護的典范。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喚起大家對這些曠世之作的重視和保護。“
觀眾踴躍簽名支持修復水產館
昨日的展覽展出了1950年至2009年的部分嶺南現代建筑經典,包括文化公園水產館、中山醫建筑群、華南工學院建筑群、廣州體育館、泮溪酒家、山莊旅舍、東方賓館、白云賓館、白天鵝賓館等。再現了中國現代建筑史上嶺南建筑大師們在建筑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向觀眾展示他們在現代主義和地方性設計融合、創新上的探索歷程,同時揭示其被破壞的現狀,引發觀眾思考。
“你們做了一件好事啊!”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趙伯仁觀看展覽后,握著“老友”何鏡堂的手說。何鏡堂表示,“我們正在呼吁修復水產館,把它建成一個嶺南現代建筑的博物館。”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ADG建筑設計院院長陳雄告訴新快報記者:“今天來之前,我和剛參加完高考的女兒交流這個活動,她很感興趣。實際上,不只是建筑師,非專業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已經有對嶺南建筑的保護意識,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其化為行動。”
展覽還開設了公眾參與區,設置了簽名和留言板,至昨天中午時止,已有上百個觀眾簽名支持修復文化公園水產館與保護嶺南現代優秀建筑。展覽將在文化公園水產館免費展出至10月10日,之后在各區及大型社區中巡展。
呼吁原貌修復文化公園水產館
在開幕式后召開的座談會上,由何鏡堂院士等一批建筑專家、人大代表向廣州市領導和市民倡議:
政府主導,徹底普查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建立完整的優秀嶺南建筑名錄,明確分級分類保護與利用的原則、具體措施與管理細則;注重廣州歷史街區與優秀歷史建筑外觀風貌的保護,充分尊重與體現廣州在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的建筑藝術與城市建設成就;盡快啟動對被損壞和不當改造優秀建筑的修復重建工作,保存作為廣州城市歷史文化重要內容的嶺南建筑文化珍貴財富。特別建議原貌修復現文化公園內的水產館原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水產館。
位于文化公園中心廣場東面的水產館是中國第一個嶺南現代建筑,由著名嶺南建筑師夏昌世先生主持設計,始建于1951年10月,是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的展館之一,后一直保留至今,但經過多次改造,與原來面貌已相去甚遠。20世紀50年代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現文化公園上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批現代主義建筑,現在,僅余水產館、手工業館、省際館未被拆除,但也都經過了多次改建。
保護嶺南優秀現代建筑座談會
建議:健全法律,規劃把關,領導重視,群眾監督
昨日上午,在保護嶺南優秀現代建筑座談會上,建筑界專家與人大代表紛紛發言,就嶺南現代建筑的保護、利用與創新達成共識——健全法律法規,完善規劃,領導重視,群眾監督是保護好嶺南現代建筑以及各時期歷史建筑的要求。
傳承傳統不能生搬硬套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在主題發言中說,當前建筑設計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如何創新有一個誤區:一搞現代建筑馬上抄外國的,一講傳統就把傳統的符號簡單地、生搬硬套到現代建筑上來。創新不能生搬硬套,一個好的作品應該體現地域、文化、時代的結合。
在廣州搞建筑,大的氣候環境沒變,必須解決通風透氣的問題。但是現在的技術不同,要用不同的手段、材料、技術來搞。第一考慮當地的地形氣候,解決通風隔熱防潮的問題。第二考慮在人文風俗上找依據。
應建立法規保護好建筑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陳雄在發言中說,保護嶺南優秀現代建筑怎么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去呢?這就涉及到法規的問題,有了這個法規,作為社會的參與方,就可以對照法規去做,如慕尼黑的歷史建筑,使用的功能也在不斷變化,但是建筑本身都沒有改變破壞,因為它的變化是有法可依的,使得這些建筑得到了有效保護。所以,我們應該建立其相應的法規,才能保護這些好的建筑。
哪些建筑要保護不能動規劃要把關
石安海在總結發言中認為,廣州正值提倡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之際,市委、市政府對保護嶺南文化提出了緊迫的要求。對于廣州兩千年保留下來的遺產,具有非常濃郁嶺南特色的優秀建筑要保護,沒有非常濃郁嶺南特色的優秀建筑也要保護。
他認為,嶺南現代建筑保護創新,首先要靠規劃,這是最重要的。哪些建筑要保護不能動,哪些可以動,第一個把關的就是規劃。很多建筑的破壞都是規劃部門批過的。例如廣州交易會的西面的立面就改了,是誰批的?廣州很多地方要開發,要規劃,里面的嶺南建筑怎么保護?包括近現代的嶺南建筑,甚至21世紀的優秀建筑,也不能隨便拆、改。都要靠規劃依法保護。
其次,保護要靠領導重視。領導重視體現在對創造的保護,對建筑師的保護。廣州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能有不少優秀建筑產生,也靠領導的重視,好的領導體現在開放思想和對知識的充分尊重,對建筑師創作的充分尊重。
第三,保護要靠群眾,群眾的監督對保護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東山的洋樓建筑要拆,群眾提了建議后保護下來了。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