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籍改革的要點是回歸常識


    時間:2012-08-22





      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國家發改委“新型城鎮化” 專題調研組近日完成了對浙江、廣東、江西等 8 個有代表性省份的調研并完成了調研報告初稿。 其中,調研組一個強烈的感受是,談及城鎮化過程中的戶籍改革,“幾乎所有市長都反對”。

      這是一個讓人雖感驚訝但不感意外的情況。 毫無疑問,市長們的這一態度,皆因他們早已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一旦向進城務工和流動人員放開戶籍,就意味著本市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社會基礎事務的壓力加大。 所以,他們形成的共識,就是力挺人為設置的戶籍柵欄,保住所謂本地人的利益。

      把既有的戶籍制度比喻為“柵欄”,其實有其現實理由:現行戶籍制度,在所謂本地人和外來人口之間設置一道類似于柵欄的屏障——外來人口所創造的財富、機會和繳納的稅收,會透過柵欄源源不斷地輸入到城市, 并讓城里人享用, 而外地人本身, 就被嚴嚴實實地擋在柵欄外,只能看著城里人的盛宴而默默吞口水。

      戶籍改革的實質, 就是要打破這道柵欄,讓外地人在為所在城市作貢獻的同時,也能融入其中,最終實現自由遷徙。 這本是符合人類社會的原初規律, 也符合有關人類倫理的常識。 而問題恰恰就在于,在年復一年的有關戶籍改革問題的討論中,一些決策者總是有意無意地背離了常識,陷入了純利益的考量。

      早在人類社會成型過程中,人的個體就經歷了隨群遷徙的過程, 直至找到了他們理想的家園和棲息地,才停留下來筑屋、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說,遷徙是人類的本能之一,也是人類適應社會和大自然的基本反應之一。 正因如此,很多國家的憲法都規定了公民有遷徙的自由。而中國戶籍制度,恰恰人為設置藩籬,限制了公民遷徙自由,這是當前戶籍制度違背常識的第一點。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恒追求的目標,但中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恰恰有失公平。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 一個大城市賴以正常運轉的前提,包括基礎建設、各類服務、物流運轉等等,主要依賴于外地人完成。 但一方面外地人為城市發展持續作出貢獻,另一方面卻享用不到城市的關鍵資源,這種只取不予的做法,顯然不符合基本的公平原則。

      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 某個城市的成型,無一例外都是依靠四面八方的人員聚集到一起形成的。 其好處有幾點:一是讓城市融合了各種不同地域文化,二是讓城市居民有了基因的多樣性,三是人力資源本身的豐富性讓城市有了發展的直接動力。 可以說,吸納外來人口,融合多方文明,是城市化不二的法門。但現在,一些官員一方面高談闊論城鎮化,一方面卻對城鎮化的基本動因視而不見甚至刻意阻撓,這不是違背常識,就是葉公好龍。

      必須承認, 城鎮化過程中的戶籍改革,的確有著短期的利益牽絆,但問題是,要實現新一輪城鎮化,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如何吸納和發揮外地文明的問題。 如果只是想奪取外地人的貢獻而永遠保持對外地人的戒備,這樣的城市永無真正現代化的可能。

      還有一個常識必須強調的是,所謂外地人涌入城市蠶食城市資源,更多的是一種假想的風險。

      歷史的經驗證明,從來沒有哪個城市,因為外來人口的涌入而導致市政癱瘓、財政困難。 因為,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經濟理性, 如果他無法靠自己的奮斗在異地生存,絕不會踏進那個地方。而社會福利層面,本是根據城市人口和其他基礎狀況,經過周密設計形成的方案, 這種方案也只能解決人的基本生計,對于外來人口來說,多數不會只是為了獲得低保等社會福利而貿然闖入陌生的城市。

      可以說,戶籍改革討論這么多年,有關理念和技術問題,都已被反復研討過,現在的問題是,城市決策者應該回歸常識和人類基本倫理,用開放的而非封閉的、自信的而非敵意的、大氣的而非狹隘的心態, 善待外來人口, 善待城市發展的本來規律。

    來源:羊城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