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豪雨果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日前,北京一場豪雨發出了對“城市良心”的拷問,同樣,處于多雨帶的廣州也要面對這個問題,廣州的下水道到底是啥模樣的?專業人士透露,下水道又黑又臭,毒氣橫生,垃圾成堆,飛蟲亂舞,不是一般人都能進去的。記者采訪到了與廣州下水道親密接觸者——通渠工,通過他們的講述,可以管窺下水道。
專業人士
下水道狀如蛛網,大管套小管
廣州下水道到底啥模樣?排水專家賀鐵飛稱:“下水道就是大管套小管,各種材質的管子,水泥管、塑料管縱橫交錯,接駁各種規格的渠箱,共同組成廣州整個排水系統,狀如蛛網。”
水務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廣州中心城區排水管網蜿蜒6000多公里,達到一年一遇排水標準,也就是能夠抵御50毫米/小時的短時強降雨,這樣的排水管網占總量的83%,達到兩年一遇標準的排水管網僅占總數的9%,而整個市區,雨污分流任務僅完成9%。
“目前,老城區只有極小部分實現了雨污分流。”海珠區市政設施維護管理中心主任賀鐵飛向記者展示部分路段下水道平面規劃圖時說道,“按照規劃,各種不同口徑的管子、渠箱根據計算好的坡度依次埋入地下,雨水管一氣呵成,直接連通大小河涌;污水管則分段組成,最后流入總管,流向污水處理廠。”
管道建好后,就再也看不見里面了嗎?賀鐵飛說:“能。工程完工后,驗收單位通過視頻檢測系統查看管內是否有損壞、變形等情況。另外,正常的管道維護頻率平均是一年四次,抽檢管道時也會用到這種視頻檢測系統。”
目前一年一遇的排水標準太低
7·22北京暴雨60年一遇,如果下到廣州會怎樣?水務部門回應稱,廣州也會扛不住。
市排水設施管理中心主任譚東平說,“如果碰上北京那么大的雨,國內沒有城市敢說自己不發生內澇。”據悉,廣州的雨水排水管網自從六運會前后改造后,至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統調整,仍然沿用前蘇聯設計模式。目前一年一遇的排水標準太低,遇上60年一遇的降雨,遠遠超過管道排水能力,光靠人工搶險難以回天。
大雨殺到,廣州如何應對?市水務局相關工作人員稱,對策是以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為主,應急搶險措施為輔。目前,廣州建立了防內澇四級應急搶險體系。最高是一級響應,最低是四級響應,只要氣象臺發出大雨預報,四級響應就會啟動,排水搶險隊員就必須赴內澇點駐防。
上述工作人員稱,接下來水務部門將加快編制或修編城區防洪排澇規劃等專項規劃,形成系統的城區排水規劃體系,逐漸提高現有排水標準。同時,對汛期暴雨中突現的內澇點進行工程改造,推進排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工程。
專家觀點
擬建深層隧道解決內澇
其實,下水道也有冤情,落雨大,水浸街,不單單只是下水道這一個原因。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宏教授說,廣州已經成為一個鋼筋混凝土的城市,永遠成不了巴黎。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推進,城市逐漸擴張,樓越建越高,地面不透水化程度越來越大,一到下雨天,水滲不下去,排水已經完全依賴地下管網了;而巴黎景象卻完全不同,除了完善的下水道設施外,樓房建的都不高,周圍鋪有透水性很強的草地。
陳曉宏教授透露:“廣州水務部門正在論證的深層隧道建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作為解決內澇的途徑之一進行嘗試,但同時,還要把多種方案綜合才行,比如透水化程度一定要加強。”
暨南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李明玉教授說,“排水系統一定要跟城市規劃同步,早期城規沒做好,導致廣州出現水浸現象。這就出現了一個勞民傷財的問題,現在再對老城區進行改造的話,難度比較大,投入也比較大;所以,新城區在做規劃時,一定要考慮到地下排水設施的建設,這樣既省力又省錢。”
法國文豪雨果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日前,北京一場豪雨發出了對“城市良心”的拷問,同樣,處于多雨帶的廣州也要面對這個問題,廣州的下水道到底是啥模樣的?專業人士透露,下水道又黑又臭,毒氣橫生,垃圾成堆,飛蟲亂舞,不是一般人都能進去的。記者采訪到了與廣州下水道親密接觸者——通渠工,通過他們的講述,可以管窺下水道。
專業人士
下水道狀如蛛網,大管套小管
廣州下水道到底啥模樣?排水專家賀鐵飛稱:“下水道就是大管套小管,各種材質的管子,水泥管、塑料管縱橫交錯,接駁各種規格的渠箱,共同組成廣州整個排水系統,狀如蛛網。”
水務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廣州中心城區排水管網蜿蜒6000多公里,達到一年一遇排水標準,也就是能夠抵御50毫米/小時的短時強降雨,這樣的排水管網占總量的83%,達到兩年一遇標準的排水管網僅占總數的9%,而整個市區,雨污分流任務僅完成9%。
“目前,老城區只有極小部分實現了雨污分流。”海珠區市政設施維護管理中心主任賀鐵飛向記者展示部分路段下水道平面規劃圖時說道,“按照規劃,各種不同口徑的管子、渠箱根據計算好的坡度依次埋入地下,雨水管一氣呵成,直接連通大小河涌;污水管則分段組成,最后流入總管,流向污水處理廠。”
管道建好后,就再也看不見里面了嗎?賀鐵飛說:“能。工程完工后,驗收單位通過視頻檢測系統查看管內是否有損壞、變形等情況。另外,正常的管道維護頻率平均是一年四次,抽檢管道時也會用到這種視頻檢測系統。”
目前一年一遇的排水標準太低
7·22北京暴雨60年一遇,如果下到廣州會怎樣?水務部門回應稱,廣州也會扛不住。
市排水設施管理中心主任譚東平說,“如果碰上北京那么大的雨,國內沒有城市敢說自己不發生內澇。”據悉,廣州的雨水排水管網自從六運會前后改造后,至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統調整,仍然沿用前蘇聯設計模式。目前一年一遇的排水標準太低,遇上60年一遇的降雨,遠遠超過管道排水能力,光靠人工搶險難以回天。
大雨殺到,廣州如何應對?市水務局相關工作人員稱,對策是以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為主,應急搶險措施為輔。目前,廣州建立了防內澇四級應急搶險體系。最高是一級響應,最低是四級響應,只要氣象臺發出大雨預報,四級響應就會啟動,排水搶險隊員就必須赴內澇點駐防。
上述工作人員稱,接下來水務部門將加快編制或修編城區防洪排澇規劃等專項規劃,形成系統的城區排水規劃體系,逐漸提高現有排水標準。同時,對汛期暴雨中突現的內澇點進行工程改造,推進排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工程。
專家觀點
擬建深層隧道解決內澇
其實,下水道也有冤情,落雨大,水浸街,不單單只是下水道這一個原因。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宏教授說,廣州已經成為一個鋼筋混凝土的城市,永遠成不了巴黎。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推進,城市逐漸擴張,樓越建越高,地面不透水化程度越來越大,一到下雨天,水滲不下去,排水已經完全依賴地下管網了;而巴黎景象卻完全不同,除了完善的下水道設施外,樓房建的都不高,周圍鋪有透水性很強的草地。
陳曉宏教授透露:“廣州水務部門正在論證的深層隧道建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作為解決內澇的途徑之一進行嘗試,但同時,還要把多種方案綜合才行,比如透水化程度一定要加強。”
暨南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李明玉教授說,“排水系統一定要跟城市規劃同步,早期城規沒做好,導致廣州出現水浸現象。這就出現了一個勞民傷財的問題,現在再對老城區進行改造的話,難度比較大,投入也比較大;所以,新城區在做規劃時,一定要考慮到地下排水設施的建設,這樣既省力又省錢。”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