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昨日從省科技廳了解到:廣東省第三批創新科研團隊的名單揭曉。入選的26個海內外創新團隊,匯聚了174位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其中88%從是從海外引進。他們今年將獲得省財政投入的6.5億元扶持資金。這一大手筆再次表明,廣東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以開放的胸懷、遠大的眼光和有力的措施,迎接來自全球的創新精英。
團隊引進——這一廣東協同創新最高端的形式,雖然實施僅僅兩年,但已結出引金鳳、結碩果的成果。此前,我省已經引進兩批共31個創新團隊,匯聚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目前為止,兩批團隊已吸引人才1016人,是原先團隊成員的四倍多。
為何一批批海內外的高層次人來廣東,能夠快速地重新揚帆起航?近日,筆者走近第三批創新團隊的其中之一,從中了解協同創新在海外人才中產生的效應。
團隊式攬才“聯動效應”
我省已引進的團隊涵蓋多個關鍵技術領域,在廣東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新諾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山市火炬開發區一條不起眼的小路,這個占地14畝的公司基地顯得格外安靜。公司總經理曲魯杰告訴記者,該公司員工僅40余人。他自信地向記者表示:“我們要讓每一畝地都能變現出一個億的產值!”
在這家年輕的公司,我們看到了一個“寶貝”:世界第一臺PCB無掩模雙面曝光設備,其售價就高達100萬元以上。曲魯杰告訴記者一個振奮的消息:未來中國的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觸摸屏,將很有可能通過這些機器,真正實現“中國創造”,而其價格是市面產品的一半。
曲魯杰的合作伙伴——梅博士,是整個高端光刻設備創新科研團隊帶頭人,同時是國際上無掩模光刻技術的首位發明者,被譽為“無掩模之父”。
2008年金融危機,為美國老板打工的梅博士萌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結果引發了人才“聯動效應”:一批科研合作伙伴——日本籍、美國籍和加拿大籍的科學家,也紛紛跟隨他,到中國來尋找新的價值。
這些能夠“點石成金”的專家,正是廣東“最需要的人”。中山市政府迅速向他們拋出“橄欖枝”,投入4000萬元資助該團隊的項目建設,還投入6000萬元進行股權投資。今年,該團隊入選廣東省引進的第三批創新科研團隊,得到了省里對創新科研團隊的“成套”支持。
“像我們這種前期投入大的高新技術產業,能在廣東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如同是良種遇到肥沃的‘土壤’,有充分發展的成長環境。”曲魯杰認為。
筆者了解到,不少這樣富有創造力的人才、最有產業轉化前景的成果,就是通過科研團隊引進落戶南粵的。目前我省已引進的團隊,涵蓋了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節能環保等多個關鍵技術領域。由于它們落戶在企業或者與企業有緊密合作關系,因此最利于成果轉化。我省還根據團隊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有針對性地幫扶其創業和發展,從而產生了“以才引才、以才育才”效應。
這些海內外人才組成的高端科研隊伍,在廣東的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已經獲得的授權發明專利超過1440項,研發新產品、新裝備、新工藝136個,實現直接銷售額達近億元,并呈現出強勁的市場發展后勁。
收獲遠大于GDP數字增長
促進各類創新資源順暢流動和組合,形成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協同創新網絡
協同創新的效應不是各種元素相加,而是相乘。
政府把財政撥給外地的單位,企業把收入付給外來的專家,這個過程并非一開始就順理成章。在這幾年協同創新的實踐中,從省里到地方政府再到企業,認識在提高,行動在升級,規劃也在擴展。這種進步比增加GDP具有更大的效力。
2007年,省科技廳就提出“大科技大開放”的發展思路,即: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區域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這種“大科技”更加強調開放。比如,專業鎮建立起數以千計的公共創新平臺,讓中小微企業傍上“科技大款”,享受到研發、設計和制作的服務,節約研發經費,提高創新效益。省部院產學研合作實施6年來,省財政投入22億元,而地市投入近100億元。而專業鎮2011年科技投入達148.56億元,比2007年增加了48%,其中各級政府科技投入22億元。
在這個過程中,院校認識到科研與產業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成都電子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以及我省的各個院校,都把與廣東企業的合作當作院校的重要工作,長期派專人負責。
而協同創新對企業產生的影響更大更深遠。比如珠海健帆生物科技公司,原本是虧本經營,在與南開大學聯合研發出血液灌流器等產品后,突破我國在血液灌流器上治療的范圍,給企業及行業帶來全新的發展道路。其在國產的高端血液醫療器械行業獨占鰲頭,近5年來每年以30%以上的增幅發展,今年1—5月的銷售額又比去年同期增長三成。
在我省引進科研團隊的計劃中,東莞和深圳在頭兩批中各入選9個。在科技實力方面,深圳以全國重點院校和海歸組成的科研強隊見長,而以民營科技企業為主的東莞為何能與之并列?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認為“東莞不是幸運,而是求賢若渴,有備而戰,水到渠成。”
東莞市科技局副局長嚴濟榮則表示,“東莞近幾年招科引智促轉型升級的大環境,引得民營企業紛紛將資本投向高科技。越來越多企業成為創新大舞臺。所以,我們這些入選的項目不是向省里申報才找來的,而是已經在籌備上馬或者已經上馬的項目。”
在近日召開的全省科技創新會議上,省委書記汪洋說:“我省要建設開放性的區域創新體系,組織國內外優勢資源到我省開展協同創新。促進各類創新資源順暢流動和組合,形成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協同創新網絡。”這一點,也已經是在我省參與協同創新的各方力量的共識。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